○叙州
《释名》曰:州,注也,郡国所注仰。
《说文》曰:州,畴也,畴其土而生之。
《河图括地象》曰:长城者为州。
又曰:昆仑东南地方五千里名神州,中有五山,帝王居之。
又曰:天有九道,地有九州。天有九部八纪,地有九州八柱。
《河图》曰:九州殊题,水泉刚柔有异。青、徐角羽集,宽舒迟,人声缓,其泉咸以酸。荆、杨角徵会,气漂轻,人声急,其泉酸以苦。梁州商徵接,刚勇漂,人声塞,其泉苦以辛。兖、豫宫徵合,平静有虑,人声端,其泉甘以苦。雍、冀合商羽,端駃烈,人声捷,其泉辛以咸。
《尚书·舜典》曰:肇十有二州。(范宁注曰:禹平水土置九州。舜为冀州广大,分为并州。燕置幽州,分齐为营州。始为十二州。)
又《汤誓》曰: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政。(九有者,九州也。)
《尚书大传》曰:古之处师,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有十师焉。(郑玄注曰:州九四十三万二千家,此盖虞夏之数也。)
《毛诗·商颂》曰:帝命式于九围。(九围,州也。)
《诗含神雾》曰:邶、鄘、卫、王、郑,此五国者,千里之城,处州之中,名曰地轴。
《周礼·地官·大司徒》曰:五党为州,使之相赒;(郑玄注曰:州二千五百家,赒其困乏。)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又《春官下·保章氏》曰: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之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又《夏官下·职方》曰: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天下之图如今司空典地图。)乃辨九州之图,使同贯利。
《礼记·王制》曰: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
《春秋说题辞》曰:州之言殊也,合同类,异其界也。
《尔雅》曰:两河间曰冀州,(自东河至西河。)河南曰豫州,(自河南至汉也。)河西曰雍州,(自河西至黑水。)汉南曰荆州,(自汉南至衡山之阳。)江南曰杨州,(自江至南海也。)济河间曰兖州,(自河东至济也。)济东曰徐州,(自济东至海也。)燕曰幽州,(自易水至北狄。)齐曰营州。(自岱东至海。)
《孝经援神契》曰:计校九州之别,土壤、山陵、大川,泽所注,莱沛所生,鸟兽所聚九百十一万八千二十四顷,(言民少不足以尽地利,沛水傍渐洳,不可耕者。)硗确不垦者其馀,堤封千五百万二千顷。
《论语摘辅象》曰:兖、豫属上台,(九州系于三台。)荆、杨属下级,(下级,上之下等,一台各有上下。)梁、雍属中上,(中台之上。)冀州属错,(错,杂也。属中台之下,下台之上。)青州属下上,(下台之上。)徐州属下下。(下台之下也。)
《五经异义》曰:地有九州,足以承天。
《史记》曰:邹衍云:"中国於天下乃八十一分之一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有九,乃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后汉书》曰:献帝建安十八年,复《禹贡》九州。(《献帝春秋》曰: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於冀州。省司隶校尉及凉州郡国以并於雍州。自交州,荆益州。於是有兖、豫、青、徐、荆、扬、冀、益、雍,九数虽同。《禹贡》无益州,有梁州。然梁、益亦一地也。)
又曰:顺帝时,李固上书曰:"夫天下之大,譬一人之身,本朝者,心腹也;州郡者,四支也。心腹病,则四支不举。故臣之忧,在心腹之疾,非四支之患。"
应劭《汉官仪》曰:孝武皇帝南平百越,北攘戎狄,置交阯、朔方之州,复徐、梁之地,改雍曰梁,改梁曰益,凡十三州。所以交、朔独不称州,明示帝王未必相袭。始开北方,遂交南方,为子孙基阯也。
《汉官解诂》曰:冀赵常山,(胡广注曰:经曰:冀州既载居赵国,今治常山。)兖卫济河,(经曰:济河惟兖州,卫国今治山阳。)青齐海岱,(经曰:海岱惟青州。居齐国今治焉。)徐鲁淮沂,(经曰:海岱及淮。惟徐州。又曰淮沂。其又居鲁国,今居豫州而治东海。)杨吴彭蠡,(经曰:淮海惟扬州。又曰彭蠡既潴,居吴国,今治九江。)荆楚衡阳,(经曰:荆及衡阳,惟荆州居楚国,今治武陵。)益庸岷梁,(经曰:华阳、黑水惟梁州。汉改梁州为益州,合治广汉。)凉邠黑水,(经曰:黑水西河惟雍州,居邠国,汉改雍州为邠州国。右扶风拘邑县属司隶部,不属州,今治汉阳。)雍别朔方(汉别雍州之地,置朔方刺史,)交阯南越,(汉平南越之地,置交阯刺史,列诸州,治苍梧。)幽燕朝鲜,(经无幽州而《周官》有焉,盖冀之别也。)并代晋翟。(经无并州而《周官》有,盖州之别也。居燕国,今广阳也。)
《淮南子》曰:天地之间,九州八柱。
又曰:九州大统,方千里。九州之外,乃有八寅,亦千里。
又曰:何谓九州?东南神州曰晨土,(东南晨焉,后稷所经纬也,故曰神土也。)正南次州曰沃土,(沃,盛也。五月建午,稼穑长,故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滔,大也。七月建申,万物壮大,故曰滔土。)正西弇州曰并土,(并犹成,八月建酉,百穀成熟,故曰并也。)正中冀州曰中土,(冀,大也。为四方内主,故曰中土。)西北台括曰肥土,正北济州曰成土,(未闻。)东北薄州曰隐土,(薄犹平也。阴气所隐伏也,故曰隐土。)正东杨州曰申土。(申,复也,阴气尽所隐伏也。东北阳气复起东方,故曰申土。)
《舆地志》曰:周成王时,周公作辅,定官分职,改禹九州,以徐、梁合之于青,分冀州之域为幽、并二州。
《风俗通》曰:《周礼》,"五党为州"。州,畴也。州有长,使之相周,足也。
《物理论》曰:九州变易,交错不同。《禹贡》有梁州,无并州。《周官》有并州。《尔雅》有营州,无青州。汉兴,武帝开拓三方,立十三州,通并、梁之数,而增交、益焉。
《太乙式占周公城名录》曰:黄帝受命,风后受图,割地布九州,置十二图。
张衡《灵宪》曰:昆仑东南有赤县之州,风雨有时,寒暑有节。苟非此土,南则多暑,北则多寒,东则多阳,西则多阴。故圣王不处焉。
○叙郡
《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秦改诸侯,置郡县,随其所在山川土形而立其名。
《史记》曰:秦始皇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以公国为大,以侯伯为小,大郡曰守,小郡曰都尉。
《汉书·地理志》曰:汉孝平时,凡郡国一百三十二,侯国二百四十一。
又曰:六郡者,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也。
《续汉书·郡国志》曰:光武中兴,命并省郡国。明、章、和至於顺帝,凡郡国一百五,仍为十三部。
又曰:光武以官多役烦,乃并省郡、国十,凡县、道、侯国四百馀所。后为十三州部,司隶理河南,(今洛阳。)豫州理(亳州)洛阳,兖州理昌邑,(今兖州金乡县。)徐州理剡,(今泗州下邳县。)青州理临淄,(今青州临淄县。)凉州理陇,(今秦州陇城县。)并州理晋阳,(今太原。)冀州理鄗,(音郝。今赵州高邑县。)幽州理蓟,(今幽州蓟县。)扬州理历阳,(今和州县。)荆州理汉寿,(今朗州武陵县。)交州理广信。(今梧州苍梧县。)至於末加置,郡、国百有五,凡县、道、侯国千一百八十。东有乐浪郡,西有敦煌郡,南有日南郡,北有雁门郡,西南有永昌郡,广袤如前汉。
《通典》曰:秦始皇帝并天下,分置三十六郡。(三十六者: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漳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琅琊、齐郡、上谷、汉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钜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舆内史》为三十六郡。)郡各领县,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平百越,又置西郡,(闽中、南海、桂林、象海。)合四十郡。置一守、一丞、两尉以典之,监侍御史掌监诸郡。汉有天下,王、侯、郡、国并置焉。迄於平帝,户口繁息,凡新置郡、国六十七,与秦三十六合一百三。改周雍州曰凉州,复置夏之徐、梁三州,而改梁曰益;北置朔方,南有交阯,别置二刺史,凡十三部。(凉、益、荆、扬、青、豫、兖、徐、幽、并、冀十一州,交阯、朔方二刺史,合十三部、刺史十三人,各掌一州。)
又曰:后汉魏武辅政,吴、蜀三方鼎峙,疆埸不定。建安中,置郡十二。(新兴、乐平、西平、新平、略阳、阴平、带方、谯郡、乐陵、章武、南阳,襄陵是也。又省上郡、朔方、五原、云中、定襄、渔阳、庐江等七郡。)文帝受禅,又置七郡。(朝歌、阳平、弋阳、魏兴、新城、美阳、安丰也。)明帝置六郡。(平公孙度得辽西、辽东、带方、玄菟、乐浪,又置上庸一郡。)少帝又置平阳一郡。并得汉旧郡国五十四,平蜀得二十郡。(刘备初置郡九,巴东、巴西、梓潼、江阳、汶山、汉嘉、朱提、云南、涪陵。并得汉旧巴郡、广汉、犍为、祥拘、越巂、益州、汉中、永昌、南安、武都也。)晋太康平吴之后,天下一统,(平吴得州四。交、广、荆、杨也。郡四十三。)凡州十六。(《太康地记》曰:司、冀、兖、豫、杨、徐、青、幽、并、雍、凉、梁、益、交、广、荆也。)晋自汤阴败后,羌羯交侵,至於刘曜陷洛阳,於是司、冀、雍、凉、青、并、兖、豫、幽、平、秦、营十二州并沦没矣。后魏孝文帝都洛阳,开拓土宇。明帝熙平元年,凡州四十六,镇十二,郡国二百八十九矣。天平年,凡州六十八。至武定年,凡州一百一十一,郡五百一十九。周明帝受魏禅,至大象二年,凡州二百一十一。隋文帝受周禅,至开皇三年,罢天下郡,其县但隶州而已。九年,平陈以后,四海一家。大业三年,罢州为郡。四年,大簿,凡郡、国一百八十三。唐贞观十三年,大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叙之为十道。
应劭《汉官仪》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或以山,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源,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下有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章树生庭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会稽是也。京兆,绝高曰京。京,大也;十亿曰兆,欲令帝京殷盈也。左辅右弼,蕃翊承风也。张掖,始开垂,张臂掖也。
黄恭《十四州记》曰:秦兼天下,始皇二十六年,废五等之爵,立郡县之官。以公国为大,侯伯为小,大郡曰守,小郡曰都尉。都尉之言君,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君至尊也。言郡守专权,君臣之礼更宗也。今之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於君,而谓之郡也。
《风俗通》曰:周制,天子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左氏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叙县
《释名》曰:县,悬也,悬系於郡也。
《说文》曰:县,邑也,从口巳声。
《周书》曰:郊田方六百里,因四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郡有鄙,鄙不过百室,以便野事。
《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礼记·王制》曰: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
黄恭《十四州记》曰:县万户以上为令,则子国也。千户为长,男国也。今人呼县为百里,子、男本方百里也。故言今之百里,古之诸侯。
又曰:县者,弦也,言施绳用法状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
《风俗通》曰:《周礼》"百里曰同",所以奖王室,协风俗,总名县。县,玄也,言当玄静平徭役。
○邑(附)
《尚书大传》曰:五里为邑。
《周礼·地官》曰:四井为邑。
《易·讼卦》曰:逋其邑人三百户。
《周书》曰:周公乃作大邑于成周。
《左传》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穀梁传》曰:齐人取子纠杀之。十室之邑,可以隐死。以千乘之鲁而不能存子纠,公为病矣。
《论语》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史记》曰:黄帝邑于涿鹿之阿,迁徙无常处,以兵师为营卫。
张华诗曰:驾言游东邑,东邑纷穰穰。婚姻及良时,嫁娶避当梁。
○乡(附)
《释名》曰:乡,向也,众所向也。
《周礼·地官·司徒》曰:五州为乡,使之相宾。
《论语》曰:孔子如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又曰: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
《后汉书》曰:张湛为左冯翊,告归平陵,望寺门而步。主簿进曰:"明府位尊德重,不宜自轻。"湛曰:"《礼》,下公门,轼路马。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父母之国,所宜尽礼,何谓轻哉!"
《唐书》曰:张道源,并州祁人也。年十五,父死,居丧以孝行称。县令郭湛改其居为复礼乡至孝里。
《老子》曰:以乡观乡。
《庄子》曰:游於无何有之乡。
《郑玄别传》曰:国相孔文举教高密县,曰:"公者,人德之正号,不必三事大夫也。今郑君乡宜曰郑公乡。"
黄恭《交广记》曰:秦兼天下,改附庸为乡。乡则有族,今啬夫是也。乡之言境,言其在人境域内,非天王所置,故言乡。
《零陵先贤传》曰:郑产,泉陵人,为白土啬夫。汉末,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自当代出。因名其乡曰更生乡。
《万岁历》曰:黄帝六年正月,获彭绮。是岁,由拳西乡有产儿,堕便语云:"东方明,河欲清,鼎脚折,金乃生。"於是因曰语儿乡。
《郡国志》曰:秭归县屈原乡里,南岸曰归乡,西岸曰秭归。屈原既放,暂归乡里,因曰归乡。屈原姊女须闻原还,亦来喻之,因曰姊归也。
王子年《拾遗录》曰:张掖郡郅奇,字君珍。居丧尽礼,以泪洒石,石即成痕;著枯木枯草,在冬必茂;浸地成咸,俗谓之咸乡。汉帝嘉其孝异,表铭其邑,改曰孝行之乡,岁时使立庙祭祀。
○党(附)
《周礼·地官·司徒》曰: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助。
《释名》曰:五百家为党。党,党长也,一聚所尊长也。
《六韬》曰:友之友,谓之朋;朋之朋,谓之党;党之党,谓之群。
○闾(附)
《周礼·地官·司徒》曰: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
《说文》曰:闾,里门也。《周礼》,五比为闾。闾,侣也,二十五家相群侣也。
《尚书》曰:武王克商,轼商容闾。
范晔《后汉书》曰:袁忠子秘为郡门下议生。黄巾起,秘从太守赵谦击之,军败,秘与功曹封观等七人以身扞刃,皆死於阵,谦以侍免。诏复秘等闾号曰七贤闾。
《战国策》曰:王孙假年十五,齐闵王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汝朝出而晚来,吾倚闾而望汝。"
又曰: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之罪。
《吕氏春秋》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
○里(附)
《周礼·地官·遂人》曰: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风俗通》曰:里者,止也,五十家共居止也。
《礼记·曲礼上》曰:里有殡,不巷歌。
《春秋潜谭巴》曰:里社鼓自鸣,此里有圣人。
《论语》曰:里仁为美。
又曰: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撰考谶》曰:里名胜母,曾子廉襟。
《汉书》曰:《礼古经》者,出鲁淹中里。
又曰:卢绾与高祖同里闬。
又曰:宣帝舍长安尚冠里。
《东观汉记》曰:鲍永,字君长。为鲁郡太守,时彭丰等不肯降。后孔子阙里无故荆棘自辟,从讲室扫除至孔里。永异之,召郡府丞谓曰:"方今厄急,而阙里无故自涤,意岂夫子欲令太守大行飨,诛无状也?"乃修学校,礼请丰等会,手格杀之。
张璠《汉记》曰:荀爽兄弟八人,时人谓之八龙。旧居西豪里。县令苑康曰:"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署其里曰高阳里。
《宋书》曰:太原王知玄者,侨居会稽郯县,居家以孝闻。及丁忧,哀毁而卒。帝嘉之,沼改所居青苦里为孝家里。
《宋略》曰:张敷幼树风规,贞心简立,居丧灭性,孝道淳深。宜追甄异,以旌厥美,可改所居里曰孝张里。
又曰:散骑常侍袁瑜荐会稽郭世道,诏改所居曰孝行里。
又曰:太祖十三年春,凤凰见于京师,众鸟随之。改其地曰凤凰里。
《唐书》曰:刘祎之,贞观元年诏遣入京,以母老固辞,太宗许其终养。江南道大使李龚誉嘉其至孝,赐以束帛,因上表旌其门闾,改所居曰孝慈里。
《典略》曰:卫襄,字叔辽,河东人也。修行至孝。州郡嘉之,改其里谓之孝德里。
《晋宫阁名》曰:洛阳城中诸里:年和里、宜寿里、永年里、宜都里、太学里、富储里、德官里、大雅里、孝敬里、永安里、安城里、左池里、东台里、安民里、延寿里、日中里、步广里、西国里、东半里、穀阳里、北恢里、安武里、孝西里、太始里、光林里、石市里、宜秋里、葛西里、西河里、宣赐里、延嘉里、攸阳里、南孝里、中恢里、宜年里、渭阳里、利民里、西乐里、北溪里、西义里、东统里、宣都里、石羊里、中安里、右池里。
潘岳《西征赋》曰:所谓尚冠、修城、河棘、宣明、建阳、昌阴、北焕、南平,皆夷漫涤荡,亡其处而有其名。注云:皆里名也。
《社祭酒别传》曰:桓宣武馆於赤栏桥南,曰延贤里。
《荆州记》曰:岘山南至宜城百馀里,旧说其间雕墙崇峻,汉灵帝末,其中有卿士刺史二千石数十人,朱辕骈耀,华盖接阴,同会於太山庙下。荆州刺史行部见之,雅叹其盛,敕县号为冠盖里。
《荆州图记》曰:秭归县北有屈原故宅,方七顷,累石为屋。今其名曰乐平里。
伏琛《齐地记》曰:临淄有梧台里。
《益州记》曰:州南,蜀时故锦涧也,其处号锦里。
伍辑之《从征记》曰:谯周云:"孔子后,鲁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馀家,曰孔里。"
《郡国志》曰:齐临淄县东有阴阴里,诸葛亮《梁甫吟》云:"步出齐城门,遥望阴阳里。里内有三坟,累累皆相似。借问谁家坟,田疆古冶子"也。
《会稽典录》曰:陈嚣与民纪伯为邻,伯夜窃藩嚣地自益。嚣见之,伺伯去后,密枝其藩一丈,以地益伯。伯觉之惭惶,既还所侵,又却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嚣德义,刻石旌表其闾,号曰义里。
○坊(附)
《汉宫阁名》曰:洛阳故北宫有九子坊。
《晋宫阁名》曰:洛阳宫有显昌坊、修城坊、绥福坊、延禄坊、休徵坊、承庆坊、桂芬坊、椒房坊、舒兰坊、艺文坊。
○邻(附)
《尚书》曰:睦乃四邻,以蕃王室。
《毛诗》曰:协比其邻。
《周礼》: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周易》曰: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
《左传·僖公》曰:弃德不祥,怒邻不义。
又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
又曰:救灾恤邻,天之道也。
又《桓公》曰: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又《昭元年》曰:晏子如晋,景公使更其宅。还而毁之,曰:"谚曰:'非宅是卜,惟邻是卜。'"
又曰:诸侯,守在四邻。
《语》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又曰:德不孤,必有邻。
《后汉书》曰:张霸,字伯饶。博览五经。诸生孙林、刘固、段著等慕之,皆市宅其傍,以就学焉。
《南史》曰:宋季雅市宅在吕僧珍宅侧。吕问宅价,曰:"千一百万。"吕怪其贵,宋曰:"一百万买宅,千万定邻也。"
《物理论》曰:买宅者先买邻焉。
又曰:买邻之直,贵於买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