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无端受祸。其事本于《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后人加以附会,演化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查看详情]
比喻无端受牵累招致的横祸。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查看详情]
比喻无辜受祸。[查看详情]
语本《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猨,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高诱注:“猨捷躁,依木而处,故残林以求之。殚,尽也。”参见:池鱼之殃。[查看详细解释]
殃及池鱼、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池鱼之殃、池鱼堂燕、城门失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