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出处

全诗

君不见彭门之黄楼,楼角突兀凌山丘。

云生雾暗失柱础,日升月落当帘钩。

黄河西来骇奔流,顷刻十丈平城头。

浑涛舂撞怒鲸跃,危堞仅若杯盂浮。

斯民嚣嚣坐恐化鱼鳌,刺史当分天子忧。

植材筑土夜连昼,神物借力非人谋。

河还故道万家喜,匪公何以全吾州!

公来相基垒巨石,屋成因以黄名楼。

黄楼不独排河流,壮观弹压东诸侯。

重檐斜飞掣惊电,密瓦莹净蟠苍虬。

乘闲往往宴宾客,酒酣诗兴横霜秋。

沉思汉唐视陈迹,逆节怙险终何求?

谁令颈血溅砧斧?千载付与山河愁。

圣祖神宗仗仁义,中原一洗兵甲休。

朝庭尊崇郡县肃,彭门子弟长欢游。

长欢游,随五马,但看红袖舞华筵,不愿黄河到城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还没有见过彭城门上的黄楼吧,楼角高耸越过山丘。

云雾从楼脚生起,人们经常看不见柱子的基础,日月升降时高度恰与楼窗平齐。

黄河自西而来犹如惊马般奔流,顷刻间十丈高的河水平了城头。

浑浊的波涛横冲直撞像怒鲸跳跃,高耸的城堞几乎就像酒杯水盂在水面飘浮。

百姓哭喊着怕变成水底的鱼鳖,苏刺史奔走忙碌,尽忠职守为国分忧。

打树桩、夯堤土,不分白天黑夜地苦干,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黄河归还旧道,万众欣喜齐赞颂:“若不是苏公,我们的身家性命怎能保留!”

苏公来察勘基址,垒起了巨石,屋宇建成便命名为黄楼。

黄楼不止能够疏镇河流,壮观的气势也足以镇慑东路郡州。

多重楼檐斜飞,能勾挂住闪电,晶莹明净的密瓦,盘卧着龙虬。

苏公每有空闲,常登楼宴会宾客,酒酣耳热时,蓬勃的诗情便横溢金秋。

我面对着汉唐的遗迹沉思默想,那群恃险抗上的逆臣到底何求?

谁让他们以身试法,让颈血溅满刑具,千年万代给淮北山河带来忧愁。

大宋朝圣明的天子依仗着仁义,平定天下人,使中原大地战争永止休。

朝廷的地位崇高,郡县谦恭敬业,徐州的黎民百姓长远快乐又悠游。

长远地快乐又悠游,追随着徐州苏太守,唯愿欣赏歌女在宴会上欢舞,不愿意黄河咆哮大水到黄楼。

注释

徐州:州名,地当今江苏省西北部,黄河故道横穿市境。黄楼:在旧徐州城东门上,苏轼所建。苏子瞻:苏轼,字子瞻。

彭门:彭城之门。徐州古称彭城。

突兀:高耸。

当:相当、恰值。

骇:马受惊。

“浑涛”二句:形容水淹徐州的情景——水平徐州城垣,深浊的波涛如怒鲸跳跃。舂撞,冲撞;春,通“冲”,撞击。危堞,高耸的城堞;堞,城墙上锯齿状的防箭垛。仅,几乎。杯盂浮,浮在水面上的酒杯、水盂。

嚣嚣:惊恐喧闹的样子。坐:因。

“刺史”句:谓危难中苏轼克尽职守,挺身而出。刺史,唐代州郡长官;宋之知州大体等于唐之刺史。分天子忧,《汉书·循史传》记,汉宣帝曾谓:能与我共使民众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唯二千石乎?后世遂以“分忧”代称州郡长官。这句诗由此而来。

“植材”句:谓不分昼夜地加固提防。植材,打桩。筑土,夯土修坝。“夜连昼”一作“夜运画”。

“神物”句:极言抗灾的不易,谓能战胜洪水乃是神明借助人力所为,单靠人的谋划是不能成功的。

匪:通“非”。

全吾州:使吾州保全。

相基:相看地形,选定基址。

以黄名楼:命名楼为“黄楼”。按五行生克的理论,土能克水,土色黄,故黄楼有镇水之义。下旬“黄楼不独排河流”即由此而来。

排河流:疏通黄河水流。排,疏通;《孟子·滕文公》:‘‘禹疏九河……排淮泗而注之江。”河,黄河。

“壮观”句:谓楼之壮观足以镇慑、折服东路各郡县。弹压,制服、镇慑。诸侯,这里指郡县。《汉书·王嘉传》:“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

掣惊电:牵制住闪电,勾挂住闪电。

蟠苍虬:像苍龙盘伏。蟠,盘曲而伏卧。虬(qi丘),无角龙。二十八宿东方为苍龙七宿,黄楼在徐州东门上,故以“蟠苍虬”极言其高。

“乘闲”二句:黄楼建好的次年[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重九日,苏轼在黄楼设宴,“坐客三十余人,皆知名之士”,苏轼有《九日黄楼作》诗日:“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千柄插。”可作此联及结尾一联的注解。

“沉思”四句:作者在这里总结与徐州(彭城)有关的历史经验教训,表达反对地方割据,维护集权统一的思想,从而从政治上表彰了苏轼为天子分忧,与万民同乐的正确态度。徐州为政治经济重镇,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地方势力擅权割据屡见史载,故诗人有此评说。逆节,违抗中央命令;节,原指节旄,是中央派出的使臣的信物,引申指对地方官的任命,故有“逆节”等于“抗命”。怙险,依恃险要的地势。砧斧,杀头的刑具。

“圣祖”四句:这四句以歌颂本朝(宋)天下一统,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方式,从另一面表达了维护统一、反对割据的思想,从政治上表彰苏轼。圣祖,一般指开国的君主,这里当指宋太祖赵匡胤。神宗,当朝皇帝赵顼。尊崇,庄严伟大。肃,谦恭敬业。彭门子弟,彭城百姓;传说彭祖封于彭,彭城世家皆其后代,故称彭地居民为彭门子弟。

五马:指郡守、知州。汉制,太守车驾五马。《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参考资料:

1、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22-625.

赏析

这首诗先用四句诗概说黄楼高耸入云的气势作为引首,接着笔锋一转,以极简洁的笔法叙述了大水袭来,苏轼率军民战胜洪水的经过和水后黄楼的修建及修楼的意义。然后再次描绘黄楼的雄伟,叙写楼成后苏轼与民同乐的情景。最后推出诗的主题:但愿永享太平、永无灾变!其间述古征今,微言大义,使诗的内涵更加丰富。此诗结构讲究,语言酣畅,把叙事与抒情写人写景、纪实与纪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确乎是宋诗此类题材中难得的佳作。

开头四句,先写黄楼之高,笔势飞腾。用山丘、云雾、日月来烘托,气魄宏大。

接着跳开来,回头写黄河决口“水及徐城”之事。先用“黄河西来”四句写水势凶猛,城被水围,刻画生动,写出难写之景。再以“斯民”等句写徐城情势危急与苏轼的勇于尽责。“斯民”句,用“嚣嚣”两字写当时人民惊恐呼号之状,情景逼真;加以“坐恐化鱼鳖”,点明这是人命攸关的人事。“刺史”句写入苏轼。在危急时,苏轼毅然挺身而出,一面发动群众,一面动用驻军,来筑堤护城。诗用“刺史”为“天子分忧”,措词庄重得体。“植材”两句写筑堤措施与工程速度。“神物借力非人谋”,尤得修辞之妙。句意言工程进度之速,如得“神助”,充分表明军民力量之大;说“非人谋”,实则正是赞颂“人谋”,这从下面“匪公”句就可以知道。“河还”两句,借用徐州人民口气,写出筑堤捍水的效果及对苏轼的赞颂,具体生动而又亲切,为传神之笔。

“公来”以下转入黄楼。“公来”两句写苏轼利用筑堤所余的木石修建黄楼。修黄楼并不是苏轼为了个人享受,下面就此细说。根据旧传“五行”说法,土能克水,而土为黄色。用“黄楼”制服水患,这是迷信说法;苏轼、陈师道并不真的相信它,所以用“不独排河流”一语带过,接下便说“壮观弹压东诸侯”。徐州自古为东方军事重镇,在东方起“弹压”作用,这是历史事实。句言“壮观弹压东诸侯”,是说黄楼的“壮观”在东方郡县中为第一,这是就楼而言的。但这还只是一层;更深层的意思是:通过黄楼表明徐州繁荣昌盛,对其他州郡某些阴谋割据者会起镇慑作用。“重檐”两句刻画“壮观”之“壮”,这是写楼的必不可少之笔。妙在用“惊电”、“蟠虬”来形容,写得气势飞动,刻画出一个“壮”字,把黄楼写活了。“乘闲”两句写楼成宴客。苏轼《九日黄楼作》诗说:“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客人中有文有武,宴会上有舞有歌,可为此句作注脚。句中“诗兴”即指《九日黄楼作》而言。这两句不仅写出苏轼的文采风流,而且暗示着“与人同乐”。这是修建黄楼的另一作用。这两个作用其实是联结在一起的,因为重镇的繁华,便是“镇压”力量的象征。作者俯仰今古,引起“沉思”:重镇的强大,是否又会被野心家用为割据之地?因而有了下一段议论。

“沉思”四句,就汉唐往事,指出:“怙险”、“逆节”的人,只能自致杀戮,没有好下场;“圣祖”四句,写出宋朝从太祖、太宗以来,统一了中原,并且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局面,使朝庭尊崇,群县肃穆;具体到徐州,人民也就能过着平安无事的日子。他用“彭门子弟长欢游”,象征地方安定、社会繁华。写得形象生动。这也就暗渡到黄楼。因为黄楼也是歌舞之场,陈师道后来写《寄曹州晁大夫》诗说:“堕絮随风化作尘,黄楼桃李不成春。只今容有名驹子,困倚阑干一欠伸。”陈师道《南乡子》词序中还说:“晁大夫增饰披云,初欲压黄楼……而曹妓未有显者,黄楼不可胜也。”透露出黄楼当时歌舞之盛,下文有“红袖舞华筵”之语,与此承接。

最后,以“随五马”,点明苏轼与民同乐。“五马”是汉代太守仪制,用典恰当。苏轼在徐州作的《江城子》词中有“为报倾城随太守”之句,人民既随太守出猎,也就可随太守观看歌舞。这里主要是为了写水退楼成之后的地方繁华、官民同乐景象。这三句突然换韵,并用长短句写出,从语言风格看,很像民间歌谣。用它来总括全篇,真切而有余味。

这首诗有写景,有写人,有叙事,有议论,有抒情。其中既写了水来与捍水,又写了筑楼与楼成;写了苏轼,也写徐州人民;还写到汉代、唐代往事。内容充实,层次繁多,千端万绪,而作者执简御繁,举重若轻,纵横跳宕,转折自如。这固然由于他诗功纯熟,巧于修辞,精于组织,更由于着眼点高,想象力强,正如朱珪评李白诗时所言:“陵蹈虚空,俯视沧海”,“英光浩气,溢乎毫墨之外”,故“造语豪壮”(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足以上继李白,近比苏舜钦王令、苏轼。朱珪认为,作者当与“晃、秦同传”,但他与晁补之秦观风格并不相近。

参考资料:

1、《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471-473页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五月,苏轼到徐州(九年十二月移知徐州)任所,七月十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今河南清丰附近)段大决口,北流断绝(黄河旧道东北流,在今津南境入渤海),河道南移,四十五州县被淹。八月十一日水至徐州,苏轼亲率军民修城挡水,极大地减轻了水灾的损失,使民众发出“非公何以全吾州”的赞叹。十月五日水退,苏轼以防水剩余物资在徐州东门之上修了一座黄楼,既为纪念此次抗灾的胜利,也是城防和观察水情的需要。郭祥正此诗就是因此而发的。他借描写黄楼修建的经过和它壮观的气势,歌颂了苏轼的政绩和他与民众忧乐与共的精神。

参考资料:

1、陈衍选编,宋诗精华录全译 (下) (修订版),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3,622-625.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父,一作功甫,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净空居士、漳南浪士等。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五年进士,历官秘书阁校理、太子中舍、汀州通判、朝请大夫等,虽仕于朝,不营一金,所到之处,多有政声。一生写诗1400余首,著有《青山集》30卷。他的诗风纵横奔放,酷似李白。 ► 郭祥正的诗词 ► 郭祥正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