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近中原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

出处

原文

  版本一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版本二

  近中原〔板〕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馀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

  今且休兵养卒,蓄锐待敌。如或朝廷见念,赐予器甲,使之完备,颁降功赏,使人蒙恩;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此心一发,天地知之,知我者知之。建炎四年六月望日,河朔岳飞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自中原地区混乱动荡以来,异民族相继入侵。我从河北相州立志发愤,年纪轻轻就投于军队,经历了二百多次战斗,虽然未能攻入边远的领域,扫荡敌人的巢穴,却也为雪洗了国仇的万分之一而痛快。如今又率领一支孤军,从宜兴奋勇起兵。在收复建康的战役中,一举击败了敌人,只恨未能使其匹马不回罢了。所以暂且休整部队,养精蓄锐等待敌人再来。接着即将激励部队,期望再战立功,向北越过沙漠,在敌国的朝廷上杀得敌人血流遍地,把异族侵略者全杀光,然后迎接二位皇帝回到京城的宫殿,收复失去的疆土,向朝廷呈上户籍册和疆域图,使朝廷不再忧虑,使皇上能够安宁地睡觉,这就是我的愿望啊。

河朔岳飞题。

注释

板荡:《诗经·大雅》咏周厉王暴虐无道的二篇,分别名为《板》、《荡》,后二字连称以指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夷狄:指少数民族,古称东方为夷,北方为狄,此系泛指。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相台:即相州,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曹操曾在此建铜雀台,故称相台。

总发:束聚头发,指刚成年。古时男子年二十束发加冠,以示成年。岳飞二十从军,故有此说。

夷荒:此指金国,因在今东北地区,故有此说。

“亦且”句:总算是也报了国仇的万分之一。雠(chóu):通“仇”。

振起宜兴:《宋史·岳飞传》:“建炎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指收复建康的战役是从宜兴开始的。宜兴今属江苏。

恨:可惜。未能使:即“未能使敌”,省去“敌”字。

嗣(sì):接着,随后。

功期再战:期望在下次战役中立功。

蹀(dié)血虏廷:捣毁敌人的老巢。喋血,踏着血迹,指冒死冲锋。虏廷,指金国国都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附近)。

二圣:指被金兵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父子。

版图:户籍册和疆域图。

虞:忧虑。

奠枕:安枕。

器甲:兵器与甲胄。

版籍:户籍册和疆域图。

勒功金石:将功绩镌刻在金石上,流传后世。

建炎四年六月望日:即1130年阴历六月十五日。望日,阴历每月十五月圆之日。

参考资料:

1、舒驰.岳飞诗文选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0年03月:46-48

2、曲树程.评注、译析古文百篇(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年06月:222-223

赏析

这篇文章对在故乡相州起兵和以往战况略作回顾后,自感只是“快国仇之万一”,又简述了这次建康之战。在末段,表达了“蓄锐待敌”、“功期再战”、洗雪国耻、收复中原的决心,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全文洋着高昂爱国激情和忠愤之气,感人至深,语气刚峻,句句铿锵,斩钉截铁,一气贯通。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开头以九个字交待了时代的大背景。“板荡”用典,形容天下大乱,局势动荡。自“靖康之变”后,中原大乱,半壁江山仍岌岌可危,金人多次进军试图将大宋彻底覆灭,此时正处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危亡的“乱世”关头。

紧接着作者叙遭“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戎,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夷荒,洗荡巢穴,亦且快国雠之万一。”唐太宗《赐萧璃》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河朔的陷落激起了作者“板荡识诚臣”的一腔热血。他少年时便发愤而起,毅然从军,此后数年间经历两百多次战斗。岳飞戎马一生正是他少年立志杀敌雪耻的最好验证。

作者曾作词《满江红》,“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可与词中“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交相辉映。在这一段中,岳飞已向“神明”告白自己从小为国征战的夙愿,为后文的立誓作了铺垫。

承前“快国仇之万一”而叙现在:“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今次提孤立之师,振奋而起,冲锋陷阵,击杀敌虏,出语如利刃长鞭般气势强锐。金兵南侵时,岳飞率军在广德、宜兴一带接连袭击金兵,取得一次次胜利。“振起宜兴”一句气壮山河,是战斗胜利的写照。

紧接着,“建康之役,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一鼓败虏”,第一通鼓就将敌人击败,喻明了士气极其高涨、锐不可当;“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既表明了要全歼敌人、洗荡敌巢的雄心壮志,又带有此次战役未能全歼敌军的惋惜。这一段对当前局势作了叙述,为下一段的誓词进一步作铺陈。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句是叙述的承转。后面誓盟的主文可分为两层来理解。其一是要激励士兵在未来的大战中将敌军彻底打败,向北越过沙漠,杀入胡虏的老巢,把夷人全部消灭。第二层意思是迎接徽、钦两位皇帝回京,收复被侵占的土地,解除朝廷忧虑,使天下归于太平。这一段对“神明”所立的誓言,发自于心,殷殷切切,言之凿凿,滔滔汩汩,一泻而下。这是岳飞当时在五岳祠从血管里喷出的誓言,也是他毕生的宏图大愿,充分表现了一位义烈的爱国英雄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令人钦佩之至。

此文篇幅虽小,但内涵丰厚,作者少年从军怀志百战,而今大胜后雄心大起,日后杀敌复国的壮志全都凝结在这短短的盟言里。他热血满腔,慷慨激昂,内心的激越奔涌而出,体现在文字上则感情充沛,语气刚峻,句句铿锵,斩钉截铁,一气贯通。读此《五岳祠盟记》令人想起他的另一诗篇《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作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之气真可谓长贯斗牛。

参考资料:

1、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520-521

创作背景

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金人再度大举进军中原,南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高宗和隆祜太后分别逃往江西和浙西,形势十分危急。岳飞、韩世忠等人率军抵御金兵,挽回了颓势。当年岳飞在宜兴屡败金兵,次年率军收复建康,稳定了整个局势。他重回宜兴的行军途中,在张渚镇的五岳祠壁间题写了这篇“盟记”。当年二十八岁的岳飞,怀着强烈的报国杀敌恢复河山的壮志,庄严地在神明面前立下了铿锵的誓言。

参考资料:

1、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520-521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葬于西湖畔栖霞岭。 ► 岳飞的诗词 ► 岳飞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