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出处

出自清代袁枚的〔荆卿里

全诗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入虎狼。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

匕首无灵公莫笑,乱山终古刺咸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易水边壮歌唱罢送行的人们举杯告别,一腔热血孤身入秦向虎狼。

力气用尽固然能够报答太子的重恩,谋刺未成魂归怎么对得起田光?

似见当年饯行时英雄的悲泪,如今过客衣冠还凝上一片清霜。

匕首无灵荆轲你莫要抱憾,看乱山如剑万古都直刺咸阳!

注释

荆卿:战国末的刺客荆轲。

酒千行:送行的人们举酒告别。

生戴吾头:指荆轲抱着决死之心入秦。戴,带着。

虎狼:虎狼之国,指秦国。

堪:能够。

太子:燕太子丹。

田光:燕国义士,他向燕太子丹推荐荆轲行刺秦王,临行前,又自杀以示不泄露谋刺的机密。

祖饯:饯行。祖,出行前祭祀路神。

咸阳:秦国的都城。

终古:自古以来,一直。

参考资料:

1、李灵年,李泽平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袁枚诗文选译[M].成都: 巴蜀书社,2011,11-12.

赏析

此诗的首联追忆荆轲在易水边别燕太子丹及众宾客、决死入秦时的情景;颔联言荆轲刺秦王事败而殉身,自谓可以报答太子却不忍见田光之灵;颈联写荆轲的大无畏气概受到古今之人的赞颂和景仰;尾联言荆轲刺秦之举虽未遂,然已感天动地。这首咏怀之作格调高昂,毫无迟暮、悲凉之感;用典自然圆熟,无斧凿别,联想奇特。

“水边歌罢酒千行,生戴吾头人虎狼。”两句概括易水悲歌送别,写荆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从当时情势看,荆轲无论行刺成功与否决无生还之理,所以易水之歌自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明知不还却义无反顾,所以为壮士。段秀实入郭晞乱军中自言“吾戴吾头来矣”,戴头就用这个典故。这两句写荆轲出发时的英雄气概,是扬。

“力尽自堪酬太子,魂归何忍见田光?”两句概括荆轲的失败,有无限惋惜之情,好像辜负了田光的举荐。以上四句写当日情事,先扬后抑。

“英雄祖饯当年泪,过客衣冠此日霜。”一句写当时,遥应“水边歌罢”的祖饯场面;一句写今天,衣冠上被霜沾白了,使人想象当时“白衣冠送之”的场面,今天的霜源于当年之白。

“匕首无灵公莫恨,乱山终古刺咸阳。”这两句安慰荆轲,却是前人所未道,特别是结句非常聪明,把当地的山形和荆轲事迹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好像山川有灵,都像荆轲刺秦王一样刺向咸阳。写荆轲的失败前人都是叹惜剑术之疏,认为是千古恨事,袁枚却从另一角度来安慰荆轲,因为“乱山终古刺咸阳”,足以弥补“匕首无灵”的失败。这首诗概括古事简练形象,把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一结尤其出人意表,在前期七律中是较好的作品。

《荆卿里》是袁枚诗歌创作中比较成功的一首。他在这首诗里倾注了自己诚挚的感情,用寥寥数语,为读者勾勒出了两个栩栩如生的形象:一个是为报王恩,视死如归的英雄荆柯的形象;另一个则是诗人本人。前者通过“生戴吾头入虎狼”和“魂归何忍见田光”的白描手法的刻面,荆柯的性格骤然成形;匕首无灵人有情,虽然事败人殁,但荆柯的伟大精神却与日月同辉,永耀后人。作者论人不论事,主张精神至上的性格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周啸天主编. 元明清名诗鉴赏[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1000-1001.

2、田军 王洪等主编.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1083.

创作背景

公元1736年(乾隆元年),作者为广西巡抚金珙所推荐,进京应博学鸿词试,在途经荆轲故里、今河北省易县时,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李灵年,李泽平译注. 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袁枚诗文选译[M].成都: 巴蜀书社,2011,11-12.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袁枚的诗词 ► 袁枚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