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幽闇登昭,日月下藏。

出处

出自先秦佚名的〔佹诗

全诗

天下不治,请陈佹诗:

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列星殒坠,旦暮晦盲。

幽闇登昭,日月下藏。

公正无私,反见从横。

志爱公利,重楼疏堂。

无私罪人,憼革贰兵。

道德纯备,谗口将将。

仁人绌约,敖暴擅强。

天下幽险,恐失世英。

螭龙为蝘蜓,鸱枭为凤凰。

比干见刳,孔子拘匡。

昭昭乎其知之明也,拂乎其遇时之不详也。

郁郁乎其欲礼义之大行也,闇乎天下之晦盲也。

皓天不复,忧无疆也。

千岁必反,古之常也。

弟子勉学,天不忘也。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与愚以疑,愿闻反辞。

其小歌曰:念彼远方,何其塞矣。

仁人绌约,暴人衍矣。

忠臣危殆,谗人服矣。

琁玉瑶珠,不知佩也。

襍布与锦,不知异也。

闾娵子奢,莫之媒也。

嫫母力父,是之喜也。

以盲为明,以聋为聪;

以危为安,以吉为凶。

呜呼上天!曷维其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佹诗》见于《荀子·赋篇》。《赋篇》包括《礼》《知》《云》《蚕》《箴》五篇赋,后附《佹诗》。

关于五篇赋同《佹诗》的关系,前人争议颇多,或以为六篇都是荀子晚年作的一组赋,或以为《佹诗》独立成篇,与前五篇不类,或以为《佹诗》与《小歌》也是并列的两首诗。我们认为,《荀子·赋篇》包括作于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两篇作品:前半五首是讔,作于齐宣王朝(前319--前301)初至齐稷下时;后半为赋,作于其初次适楚、又去而至赵国期间。至于《佹诗》后面的“小歌”,就是屈原《抽思》中的“少歌”,与“乱辞”的性质相同,当然是《佹诗》的组成部分而非独立成篇。

《佹诗》创作的时代背景,《战国策》上有明确记载:齐滑王末年,荀卿因上书齐相不被采纳,遂南适楚,客于春申君。由于谗人的离间,荀卿又不得不离楚去赵。到赵国不久,春申君又使人请荀卿返楚,于是荀卿为书谢春申君,信末附诗一首。《战国策·楚策四》所录送春申君的诗,正是这首《佹诗》的“小歌”,只是《楚策》系节录,略去了头六句,个别字句略有不同而已。可见这首诗是荀子屡遭谗言、政治上极不得意、心灵蒙受重创之下写的。

诗的开篇就描绘大自然颠倒黑白、四时失序,令人可怖的情景。

接着描写人类社会贤良受诬受困、奸佞猖狂肆虐。然后以比干、孔子为例,说明圣哲遇时不祥,古今一律,是规律性的社会现象。但作者又坚信,物极必反,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的天空必将呈现于人间。

“小歌”部分,对前文所讲之意反覆叙说,饱含忧愤地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楚国统治者,揭露他们是非颠倒、黑白不分,“以盲为明,以聋为聪,以危为安,以吉为凶”。作者的谢绝之意,表露无遗,而寄意遥深,盖人穷反本也。

写法上,比兴象征手法运用成熟而得体,意象生动,情感直率而真挚。句式整齐划一,读来朗朗上口,既有回环往复、整齐和谐之美,又带有浓厚的楚歌情调。其中的一段很像屈原《涉江》的乱辞。因此,它是荀子赋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作品。

朱熹《楚辞后语》收录了这首诗,并为叙说,盖亦取其“出于幽忧穷蹙,怨慕凄凉之意”(《楚辞后语序》)。鲁迅先生在其所著《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论《佹诗》:“词甚切激,殆不下于屈原,岂身临楚邦,居移其气,终亦生牢愁之思乎?”明确指出了它可与屈原赋媲美的高度的思想艺术水平。

佚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 佚名的诗词 ► 佚名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