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出处

全诗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不知道是什么人在秋风里吹起竹笛,北固山在夜色里清晰可辨,冷冷的月光让人遍体生寒。

还有身在江南不能回家的北方过客,整夜徘徊,只能倚在栏干边,望月怀念亲人和家乡。

注释

北固山:在江苏省镇江市东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临江,形势险要,故称“北固”。

阑干:指代栏杆。

参考资料:

1、姚奠中.山西历代诗人诗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0.05:288

赏析

诗的前两句中,“秋风”点出题目中的季节,“吹笛”对应题目中的“闻笛”。可以产生寒冷感觉的既是秋风,也是笛声和月色。飘渺的笛声,幽静的远山,清冷的月色,都容易惹人怀想。秋风吹过,笛子奏的就算不是离别的曲调,也总会勾起伤感。

后两句中,“倚阑干”这一动作,多用来描述凭栏看景的寂寞情景。一个人孤独地倚着阑干,其寂寞凄冷可想而知,因此诗词中又常见“独自莫凭栏”之类说法。这里可能化用了苏轼词的意境:“何处倚阑干?弦管高楼月正圆。蝴蝶梦中家万里,依然老去愁来强自宽。”秋月当空,清辉泠泠,倚着阑干,听到拨动心弦的笛声,一腔思乡之情难以平静下来。

《秋夜闻笛》用简单的四句诗,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境:在秋天的夜里,听到远远传来的笛曲,触动作者一缕思乡的愁绪;看着夜色中的北固山,这位离家来到江南的过客夜不成寐,彻夜地思念故乡。这首诗淡淡讲述因为“闻笛”这件小小的事情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而由于某个特殊的场景油然而生乡愁,这种情感每个离家在外的人都能理解。年少时,他“虽云少年惯作客,便觉此日难为情”,还想控制、掩盖自己的思乡情;年老时,他“宦游既知离别苦,何如拂衣归故乡”,有经过一生飘泊而产生的强烈的叶落归根的情结;而此时中年的诗人“徘徊终夜倚阑干”,诗中没有倾诉,仿佛云淡风轻,实际上他正被思念家人的情绪所深深折磨。诗句纯朴简单,诗中所用的秋风、笛声、月色等意象也并不新奇,然而这首诗经得起反复吟咏,颇能引发客子离人的共鸣,感人至深,也展现了萨都剌诗清丽的一面。

参考资料: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9-2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萨都剌客居江南的时候,夜晚听闻笛声而作。萨龙光把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定为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此时萨都剌登进士第后被派往镇江,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萨都剌年少时由于家庭遭到变故,不得已出门经商,为家人衣食奔忙。他的早期诗作屡次提到天涯寥落、不能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如《客中九日二首》即有“寥落天涯岁月赊,每逢佳节每思家”等句。

参考资料:

1、廖菊楝编著.萨都剌: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0:19-21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萨都剌的诗词 ► 萨都剌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