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译文
据说积善有善报,夷叔饿死在西山。
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
荣公九十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
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注释
云有报:说是有报应。指善报。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
苟:如果。何事:为什么。立言:树立格言。
况:甚,更加。当年:指壮年。
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饮酒·其二》是一首五言古诗。诗的首两句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社会观念:即行善积德理应得到好报,然后以伯夷、叔齐这两位高士隐居西山、生活困顿的史实,表明“积善有报”的理想并不总能在现实中得到验证;三四句表达对现实不公的愤慨和对道德信仰的坚守;五六句进一步描绘了伯夷、叔齐晚年比年轻时境遇更为艰难,强调他们坚守节操的不易;末两句指出正是这种在穷困中依然坚守高尚节操的精神,才使得他们的名字能够流传百世。整首诗在对比与反问中,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高尚人格的崇高敬意。
陶渊明的组诗《饮酒二十首》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第二十首诗中自言“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关于《饮酒二十首》的写作年代,至今尚无定论。历来大致有六种说法:元兴二年癸卯(403)说、元兴三年甲辰(404)说、义熙十年甲寅(414)说、义熙二年丙午(406)说、义熙十二三年(416、417)说、义熙十四年戊午(418)说。此诗为组诗第二首。
参考资料:
1、游国恩 等·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孔德明.陶渊明《饮酒》诗系年考辨[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1):15-17
3、钱华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说略[J].零陵师专学报, 1986(2):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