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出处

全诗

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

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綍汉廷中。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将军举大旗出征,横扫那狂妄无知的小子,皇帝下令从文官中选拔贤才参赞军幕。

您暂时随着主将来到故晋的绛都,以尚书郎的名义远赴新丰。

敌人(刘稹)处境危殆,就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料知也撑不了多久;像鸟在高危的树枝上筑巢,不等风吹就要倾覆。

希望你能像那汉朝窦宪破匈,把功勋刻记在燕然山的石上,期待着您光荣地在朝廷中受到皇帝的嘉奖。

注释

次:途中留宿。

昭应县:今天陕西临潼县。

充:临时担任,另有本职。

昭义攻讨:指讨伐昭义镇叛军的军事行营的攻讨使、攻讨副使一类职衔。

昭义镇:辖泽、潞等州,在今天山西南部。

将军:指石雄为西面招讨使主将。

旆:军中大旗。

狂童:狂妄无知的小子,指刘稹。

名贤:诗中指李郎中。

赞武功:赞助军事。

逐:追随。

虎牙:汉代置“虎牙将军”,后世因以“虎牙”为主将的代称。

故绛:春秋时晋国的旧部,名绛,迁都后称“故绛”,唐朝时为翼城县(今天山西绛县)。讨伐刘稹的军事行营就设在这里。

鸡舌:香名,即丁香。汉代尚书郎朝奏时须口含鸡舌香。李丕以尚书省户部郎中之身份远赴行营,故说“远含鸡舌”。

新丰:县名。唐天宝年间改名昭应县,即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昭应县由新丰、万年二县分出,这里不称昭应而言新丰,是为了对仗、押韵的需要。

鱼游沸鼎:比喻叛军刘稹像开水锅中的游鱼,挣扎不了多久。

鸟覆危巢:指鸟在微弱时的树枝上筑巢,很快就要倾覆。

勒:刻。

勋庸:功勋。

燕石:燕然山的石头。在今天蒙古国杭爱山。东汉窦宪抗击匈奴,燕然勒石记功凯旋。

伫:期待。

光:荣耀。

纶綍:指皇帝的命令,此处指皇帝封赏功臣的诏令。

汉庭:借指唐朝廷。

参考资料:

1、(唐)李商隐著;(清)朱鹤龄笺注.李商隐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06:第260-261页

赏析

这首诗的首联写大军主帅李彦佐攻讨刘稹,诏选李郎中赞助军幕;颔联谓李郎中暂随主帅趋赴晋绛行营而路过昭应县;颈联谓刘稹覆灭指日可待;尾联祝李郎中立功受赏。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叛乱者的蔑视,对这次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并通过对李郎中的祝愿来表现自己反对藩镇割据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气势宏大奔放,语言工丽整洁。

“将军大旆扫狂童,诏选名贤赞武功”,开宗明义,表明诗人对这次讨伐和李郎中入伍的态度。诗人称讨伐之师为“大旆”,赞佐军务的李郎中为“名贤”,而且是“诏选”,呼叛镇刘筷刚为“狂童”,可以看出诗人对这次讨伐行动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异常明朗显豁。一个“扫”字,为全诗定下了豪壮的基调。

“暂逐虎牙临故绎,远含鸡舌过新丰”是轻敷一笔,交待李部中跟随主将的行军路线,“暂逐”、“远含”都是点明李郎中是临时充任攻讨之职、随军远征,当然“暂逐”二字也反映了诗人对这次军事行动前景的乐观估计:“时间不会太久,叛乱很快就会平息。“

“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在诗人的眼中,刘稹不过是个狂童,他的所谓十万精兵,也不过像沸鼎中挣扎的鱼,在危枝上筑巢的鸟,必将很快复亡。这种必胜的信心不但表现了诗人高昂的爱国热情,而且也是针对当时的种种流言,有着现实的斗争意义。当平叛战争尚未开始时,朝廷内一些大臣就以“回鹘余烬未灭,边境犹须警备,复讨潞州,国力不支”为借口,主张向刘稹妥协,承认割据事实。作出平叛决定后,又有一些人在朝廷内外为刘稹张目,或是说,“刘梧有功,不可绝其嗣”,为叛乱者说项,或是渲染“从谏养精兵十万,粮支十年,如何可取”进行恫吓。这种宣传和恫吓,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混乱,战争开始时,魏博镇节度使何弘敬久不出师,武宁节度使李彦佐、忠武节度使王宰等也迟延不前,逗留观望。针对以上种种流言,诗人不顾利害,一方面把刘稹斥为“狂童”、“狂孽”,另外用“鱼游沸鼎”和“鸟复危巢”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来表明必胜的信念,这既是对李郎中的鼓励,更是对“大将”李彦佐的鼓勋,也是对他那种畏敌如虎的疑惧心理委婉的批评。

“早勒勋庸燕石上,伫光纶薄汉廷中”是借用东汉大将军窦宪击匈奴,在燕然山刻石纪功的典故再予鼓励和祝愿。诗人借此祝李郎中早日立功归朝,受到皇帝的褒奖。当然,诗人在此并不仅仅是对李郎中的祝愿,也是对这次平叛战争的祝愿,再次表明他的政治态度和必胜信心。

这首诗也体现了李商隐的诗的用典的繁富和工巧的特点。八句诗中或用成典,或引古喻,几乎每句皆是如此。诗人在用典上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准确而妥贴;二是组织安排上很具苦心,严密而工稳。如“暂逐虎牙临故绛,远含鸡舌过新丰”二句,“虎矛”借指讨伐军行营主将,下句的“鸡舌”亦是汉代郎中的代称,这样两典就互相吻合,且与尾联的勒石燕然,伫光汉廷融为一体。况且,虎牙将军平藩,窦宪逐匈奴,都是维护统一和汉民族尊严的卫国之举,以此典作喻,这次平叛的意义自不待言。另外,“暂逐”、“远含”四字的选用,既交待了李郎中接到诏选,临时从军的身份和行程,也表现了诗人对这次平叛的信心,足见诗人在典故选用和安排上的匠心。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48-950页

简析

《行次昭应县道上送户部李郎中充昭义攻讨》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谓大军主帅李彦佐攻讨刘稹,诏选李郎中赞助军幕;颔联谓李郎中暂随主帅趋赴晋绛行营而路过昭应县;颈联谓刘稹覆灭指日可待;尾联祝李郎中立功受赏。这首诗气势宏大奔放,语言工丽整洁,表现出诗人对叛乱者的蔑视,对这次军事行动必胜的信心,并通过对李郎中的祝愿来表现自己反对藩镇割据渴望统一的爱国之情。

创作背景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据镇自立,抗拒朝命。宰相李德裕从维护中央政权的威信出发,坚决主张攻讨,并调集八镇兵马,从四面向昭义镇进伐。李郎中应是诗人的友人,在这次讨伐刘稹的军事行动中,临时充任攻讨使或攻讨副使这些职衔去襄赞军务。诗人在昭应县止宿的路上遇到了他,写了这首送别诗。

参考资料:

1、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948-950页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李商隐的诗词 ► 李商隐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