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出处

全诗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在这座被围困的城市中度过了两年,每一天都被忧愁和饥饿煎熬,内心如被火焰煎煮一般。

我焦头烂额,无人知晓该如何艰难地转移,拖着疲惫的双脚,也无人愿意与其同舟共济。

因为战争,又多了许多白骨和士兵的亡灵;然而青山依旧,那里原本就居住着贪图安乐享受的人。

已经三个月没有来自西南的消息了,书信断绝,我望着落日和孤独的云朵,眼睛几乎要望穿了。

注释

“郁郁”二句:汴京围城中,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贫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归潜志·录大梁事》)。

突:炉灶的烟囱。有一客人到主人家,见主人灶上直突,建议换为曲突,以防火灾。主人不听。其后这家果然失火,邻人前往救火者,烧得焦头烂额(《汉书·霍光传》)。全句是说金朝缺少有远见的谋臣。

曳(yè)足:拉足。马援进攻壶头,敌人居高守隘,船不得上。这时援得了病,每听见敌人活动,就曳足以观(《后汉书·马援传》)。全句是说金朝没有勇敢的战将。

地行仙:原出佛书《楞严经》。五代张筠居洛阳,以声色自娱,人们称为地仙。这里比喻金朝的官吏都是些贪图安乐享受者。

赏析

金天兴元年(1232)三月,蒙古军进围汴京,攻城十六昼夜,城内外死者以百万计,旋许和解围,五月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柩九十余万,贫而死无葬身之地者更不计其数。十二月蒙古军再围汴京,翌年,金将崔立发动政变,以汴京降蒙古,四月蒙古军入汴。前后跨越两个年度,故此诗首句即概括了这段围城痛史。

“郁郁”正写其抑郁忧伤之情。除了亡国之痛搅起百结愁肠外,还有饥饿的煎熬,首联的次句即写这种惨状。身为朝廷命官的诗人尚且饥愁交加,一般百姓所受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了。刘祁《归潜志》载:“百姓食尽,无以自生,米升直银二两,贫民往往食人殍,死者相望,官日载数车出城,一夕皆剐食其肉净尽。”此段记载正可作首联诗的注脚。 目睹如此悲惨的情景,诗人忧心如焚,感慨万千,诗的中间二联正是倾吐其内心的忧思焦虑的。

“焦头”一句用“曲突徙薪”的典故。据《汉书·霍光传》载,徐福曾上疏,以此故事为自己未受奖赏而鸣冤叫屈,故事说有一客人见主人家“其灶直突(直的烟囱),傍有积薪”,就向主人建议“更为曲突,远徙其薪”,否则将有火灾。主人不听,果然失火,邻里救火者受到酒席款待,而那位客人却不在论功受赏之列,于是有人对主人说:“曲突徙薪亡(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诗人藉此感慨岌岌可危的金朝就像那被烧得焦头烂额的主人,但是连那样一个预先提出忠告的“客人”也没有,终不能防患于未然,而导致了今天的惨剧。接下去“曳足”一句用东汉马援事。据《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率军南征五溪,“三月进营壶头(山名,在今湖南沅陵东),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为室,以避炎气。贼每升险鼓噪,援辄曳足以观之,左右哀其壮意,莫不为之流涕。”所谓“曳足”即拖着脚步,形容马援以病羸之躯身先士卒的壮举。在此诗人进一步感叹:如今又有谁能像忠心耿耿的马援那样与国家同舟共济呢?下一联以士卒的死伤惨重与朝臣的醉生梦死作尖锐的对比,将痛心疾首之情推向高潮。“地行仙”者,亦称“地仙”,是指那种住于人间的仙人。葛洪抱朴子·内篇》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后亦以喻闲散享乐之人,如白居易《池上即事》诗云:“身闲当贵真天爵,官散无忧即地仙。”又苏轼《乐全先生生日以铁拄杖为寿》诗云:“先生真是地行仙,住世因循五百年。”元氏此诗中的“地行仙”则是指那些置国家命运于不顾,只图闲适逸乐的苟且偷生者。战场上的累累白骨更衬托出这辈人物的卑劣,诗人以讥讽的口吻表达了对他们的鄙夷。

在对国事的悲慨和失望之余,诗人将思绪转向了自己的家乡。诗人在贞祐四年(1216)为避战乱举家离开山西老家,流亡至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县西);兴定二年(1218)又移居登封,往来于嵩山一带,寓居登封前后达九年,那里正处于汴京的西南面,可称是诗人的第二故乡。后在正大三年(1226)又出任镇平县令,正大四年改官内乡令,翌年丁母忧罢官,即居该县白鹿原服丧,直至正大八年服满,春天出任南阳县令,八月被征入朝。这三处地方也都在豫西南。故而“西南三月音书绝”的感叹实包含了深广的内涵,身陷围城的诗人深深怀念着桑梓庐墓、父老乡亲、朋辈同僚,记挂着他们的处境,忧虑着他们的命运。一个“绝”字突现出他的悲慨失望,末句将这种悲情化作了具体的意象:诗人的望中只有落日与孤云,期待与渴望化作了望眼欲穿的凝视。诗的结尾尤得杜甫诗的神韵。诗人和老杜都生逢战乱之世,都经历过颠沛流离,围城困顿,一样的有着深沉的忧国之心、思家之情,二人真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五首》之二)。所以元氏之诗不仅在风神格调上规模杜诗,而且造语修辞也多所取法,如《春望》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咏怀古迹》之“漂泊西南天地间”;《宿府》之“风尘荏苒音书绝”;《秋兴》之“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等等,均是元氏冶炼陶铸的矿石原料,然后才锻炼出他那慷慨顿挫的诗行。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