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出处

全诗

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

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无事屋庐深。

愁肠别后能消酒,白发秋来已上簪。

近买貂裘堪出塞,忽思乘传问西琛。

江上同舟诗满箧,郑西分马涕垂膺。

未成报国惭书剑,岂不怀归畏友朋。

官舍度秋惊岁晚,寺楼见雪与谁登。

遥知读《易》东窗下,车马敲门定不应。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岐阳九月里就降下小雪,老天爷已作出岁暮萧条的光景。

短短的白昼吹送来阵阵寒气,急促的捣衣声更令人触景伤情,做着闲官无事可管,只觉得屋宇深沉静。

别后慰我愁肠唯有多饮酒,秋来头上已添白发几茎。

最近买了一件貂皮袍子,穿上它就可以到边境,忽而又想乘着车马出使,问一问西夏为什么不把珍宝奉敬。

回忆兄弟俩在江上共舟是书箱里装满了诗篇,在郑州分别时泣不成声。

功业不成无法报国令我愧对我的书籍和宝剑,也愧对我的亲朋好友。

在官舍里度过秋季惊叹时光流逝,在寺楼中观雪我与谁一起登楼。

我猜想你应该在东窗之下读着易经,车马经过敲门你定不回应。

注释

岐阳:即指凤翔

砧杵:捣衣石与捶衣的棒槌。此处指捣衣声。

冷官:职位不重要、清闲冷落的官。杜甫《醉时歌》有“诸公滚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之句,谓郑虔任广文馆博士,旧注说太守陈公命苏轼兼府学教授,故用冷官事,误。陈公弼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方接替宋选任凤太守,本诗则作于嘉祐七年。

忽思句:化用齐桓公伐楚事。《左传僖公四年》管仲对楚使曰:“尔贡包茅不入(指不纳贡),王祭不共(供),无以缩酒(渗酒)寡人是征《索取)”此处谓诗人想出使西夏,使其臣服,纳贡于宋王朝。乘(shen9)传,古代站用四匪下等马拉的车,此泛指车马、琛(hen》,珍宝,诗·鲁颂洋水》“慢彼准夷来献其探。

箧:小箱子。

膺:胸。

简析

《九月二十日微雪怀子由弟二首》是一组七言律诗。第一首诗以秋日岐阳的微雪开篇,奠定全诗的萧瑟基调。诗中通过秋日微雪、短日寒砧、白发秋生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对别离的伤感和对边事的忧虑;第二首诗抒情为主,写出诗人未能报国、心怀愧疚的情感,还有对归乡的渴望、对弟弟的挂念,充溢着无限离愁、无限深情。

创作背景

《九月二十日微雪》作于仁宗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凤翔签判任上。诗人与其弟辙感情至深,自幼同窗共学,嘉祐二年为同榜进士。四年,又一起参加秘阁的制科考试,得到仁宗的激赏。后苏轼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判官,苏辙留京侍奉父亲,六年(公元1061年)十一月,送诗人至郑州,相别于郑州西门外。这是他们兄弟首次远别,当时诗人曾于马上赋诗寄其弟说:“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萧瑟。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七年重九寄弟诗又云:“忆弟泪如云不散,望乡心与雁南飞”,可见手足情深之至。九月二十日下小雪,诗人又由此兴感,作诗抒怀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