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译文
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跟随着远风飘荡。
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一直朝上吹向云层。
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
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
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
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
注释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飘飖: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回飚:亦作“回飙”。旋转的狂风。
毛褐:粗麻制成的短衣。
薇藿:薇和藿。贫苦人用以充饥。
前六句写转蓬。转蓬,又名飞蓬,是一种菊科植物,蓬花如球,遇风辄起,随风旋转,故而得名。“转蓬离本根,飘摇随长风”二句便生动地刻画出转蓬的这一特征。从随风飘摇又引出三、四二句:“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描写转蓬蓦然被一阵旋风卷入高空的情形。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隐喻了作者迁徙飘荡的身世的话,那么这两句从该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从“何意”所流露的强烈的感情色彩中,已然不难看出在转蓬的遭遇中,融合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寄予了他对命运不能自主的嗟叹。接下来的二句:“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更显然是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抒发作者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以上六句,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作者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
“类此游客子”一句,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接着便展开了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捐躯远从戎”,是或他们怀着为国捐躯的壮志与热情,背井离乡,从军远戍;然而他们的遭遇又是如何呢?“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可叹粗毛布衣尚不足以蔽体,野菜豆叶竟难以充饥。这一勇敢爱国而又遭逢悲惨的游客子形象何尝不是作者的自喻?曹植一心建功立业,无奈屡遭挫折,不仅壮志难酬,而且生活也陷于困境。他虽身为王爵,却“桑田无业,左右贫穷,食裁糊口,形有裸露”(《转封东阿王谢表》)。这样一个遭遇用饥寒交迫、捐躯从戎的游子来作比是再恰当不过了。如此一来,表面上看,作者似乎在用转蓬比喻游子,而实际上,作为转蓬本体的游子同时又是作者的喻体。作者正是通过转蓬与游子这双重比喻,分别表现了自然任人摆布的可悲命运和衣食不充的困乏处境。将比兴手法运用得如此灵活巧妙,是曹植对《诗经》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钟嵘说:“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诗品》)
诗的最后二句“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而在低回伤惨的气氛中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主要是作者托物喻怀,但作品的客观意义却不仅限于此。通过诗中对游子的描写,一方面反应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这就不仅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认识价值。
《杂诗·转蓬离本根》是一首五言古风。诗的前六句写转蓬,句句写转蓬,句句隐喻诗人自己,喻体和本体结合得十分紧密,借对天路高远无极、转蓬漂泊无定的悲叹,抒发诗人对前途的迷惑和茫然;而后由转蓬自然过渡到游客子,展开对这一形象的具体描绘;末两句借用乐府诗的套语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沉痛忧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这首诗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关怀和同情,更重要的是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离乱时代的社会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