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缑山七月笙鹤,曾此上宾天。

出处

全诗

石坛洗秋露,乔木拥苍烟。缑山七月笙鹤,曾此上宾天。为问云间嵩少,老眼无穷今古,夜乐几人传。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

一襟风,一片月,酒尊前。王乔为汝轰饮,留看醉时颠。杳杳白云青嶂,荡荡银河碧落,长袖得回旋。举手谢浮世,我是饮中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露水很重,石坛像被水清洗过一样,高大的树木环绕在苍茫的雾气之中。缑山上曾有王子乔吹笙跨鹤在这里成仙。不禁要问,那云端之上的嵩山与少室山,历经沧桑,老眼阅尽古今,这夜晚的欢乐又能有几人传颂?浩渺宇宙之中人最终都会走向坟墓,城池更迭,转眼又是千年。

此刻,我衣襟飘飘,端着酒杯,沐浴着清风与明月。王子乔啊,愿为你痛饮,留下来看看我们喝醉了颠狂的样子。遥望那遥远朦胧的白云青山,银河横贯天空,仿佛能长袖一挥,在这广阔天地间自由回旋。我举起手,告别这浮华尘世,自称为酒中的仙人,逍遥自在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阕,九十五字,平韵。

缑(gōu)山:又名缑氏山、缑岭,在河南偃师市。

石坛:石筑的高台。

乔木:高大的树木。

“笙鹤”句:指仙人王子乔初吹笙作凤鸣,后跨鹤成仙的事。宋之问《缑山庙》:“王子宾仙去,飘飘笙鹤飞。”宾天,原称尊者之死为宾天,这里是成仙的意思。

为问:请问。嵩少:嵩山的少室山。嵩山东曰太室,西曰少室,相去十七里。嵩山是其总名。

老眼:放眼观看。

夜乐:夜间饮酒的乐趣。

一丘土:即坟墓。

城郭千年:出自《搜神后记》“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

王乔:指前面“缑山乘鹤”的太子晋王子乔。轰饮:狂饮,痛饮。

杳杳:隐约,依稀可见的样子。青嶂:青山。

荡荡:形容宽广浩瀚的样子。碧落:道家称天界为碧落,指天空。

浮世:浮华尘世。

“我是”句:化用杜甫《饮中八仙歌》“自称臣是酒中仙”句。

参考资料: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第57-58页

2、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317-319页

3、赵维江主编.《走进契丹与女真王朝的文学 第三届中国辽金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04:第406页

赏析

这首词上阕起笔轻触秋之画卷,秋色与秋景交织间,自有一股苍茫凉意。诗人独立高台,秋风拂面,远眺苍烟缭绕中挺立的古木参天,不自觉地涌上一种暮色高远的秋意来。援引“缑山七月笙鹤”之典,既映照了缑山仙境之美,撩拨起词人心底的游仙遐想,又寓含了世事沧桑、感慨万千的深意。“宇宙一丘土,城郭又千年”,此句巧妙构建了时间与空间的宏大对比,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壮志难酬的无奈,乱世之中,唯有喟叹今昔迥异,物是人非。

下阕转而抒发诗人对古人高风亮节的无限敬仰,以一份超脱淡然的心态拥抱人生。效仿古人“一箪食,一瓢饮”的简朴生活,此处以“襟”量风,“片”载月,构思新奇,别具匠心。月下风前,举杯对酌,尽显古人那份浪漫不羁、洒脱自在的情怀。将古人超脱尘世的向往与眼前苍烟乔木的郁郁景象相融,更添一份心旷神怡,思绪随之飘向那白云深处、青嶂之间,长烟落日、碧落银河,古往今来,唯有自然之境,方能让人心灵得以真正释放,长袖善舞,随心所欲。广袤无垠的天际与深邃幽远的空间,激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令其对世俗纷扰淡然处之。“长袖得回旋”,正是自由灵魂的自然流露,姿态豪迈,气度非凡,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深切向往。同时,借仙人之说,巧妙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体现了“深于用事,精于炼句”的艺术造诣。终章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之意境作结,自然流畅,透露出诗人愿效仿李白,成为饮中仙的隐逸之志,隐约间,透露出时局艰难在词人心中投下的淡淡阴影。

全篇以道家传说为引,感慨人世匆匆变迁,转而聚焦夜宴之乐,寄托深远情感,其“流露于不自知”之境,令人回味无穷。末句“谢浮世”,向往成为“饮中仙”之念,悄然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对时政艰难的忧虑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除却开篇实景描绘,余下皆融入幻想,思绪飘远,超脱尘世,流露出词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心灵归宿的深切渴望。整篇作品洋溢着归隐的情怀,风格飘逸,令人心旷神怡。

参考资料: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317-319页

简析

《水调歌头·缑山夜饮》借道家传说,写人世变化之促,转写夜饮,寄托深远,“流露于不自知”。全词语言凝练而富形象性,写秋山夜景,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上阕写缑山的自然美景触动了词人的游仙之思,最后感慨空有豪情壮志,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下阕继续抒发诗人对古人的景仰,以一种洒落随分的心情对待人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元好问避兵河南时作。此时诗人生活动荡流离,家国危难,又值此漫漫长夜,酒入愁肠,忆今追往,不禁有无穷今古之叹。

参考资料:

1、姚奠中主编.《元好问词评析》.商务印书馆.2016.10.第57-58页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