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九

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

赢粮匝邛道,荷戟争羌城。

严冬阴风劲,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兢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里,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丁亥这一年岁末,蜀郡西山发生了战争。

负粮绕走邛崃山道,扛戟惊动生羌寨城。

严冬山风阴寒强劲,荒僻的山谷云雾蒸腾。

天色阴暗不辨昏晓,插羽的檄书又传警声。

弓身竞上万仞高峰,山石欲崩地狱深深。

拥挤杂乱的穿行于峰谷之间,踩雪踏冰一片哀鸣。

圣人统治天下之世,听说三台星座太平。

执政高官多么失策,贫贱的百姓憔悴奔走远征。

注释

甲兵:用作军事的代称。

赢:担负。

匝:环绕。

邛(qióng):指邛崃山,在四川荥经县西。

荷:扛。

戟: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成的枪尖,旁边附有月牙形锋刃。

穷岫:深山,荒山。

泄云:泄出的云,流云。泄,一作“油”。

昏曀(yì):形容天色阴沉多风。曀,一作“黩”。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崩危:山石崩塌。走:一作“远”。

九冥:九泉之下。

籍籍:杂乱拥挤。一作“寂寂”。

藜藿:指贫贱的人。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1-212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3-25

3、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59

简析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二十九》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写西山战事频发,百姓肩挑粮食,穿越邛道,士兵荷戟争战,描绘出战争带来的动荡与艰辛;接着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残酷与紧张;而后以夸张手法,描绘士兵们在崇山峻岭间艰难行军的场景;最后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与批判。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自然景象与人民疾苦,表达出一定的反战情绪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垂拱二年(公元686),其二十九作于垂拱三年(公元687)。本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二十九首。

参考资料:

1、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59

2、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8-180

陈子昂

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 ► 陈子昂的诗词 ► 陈子昂的名句

猜您喜欢
咏少年诗

董生唯巧笑,子都信美目。

百万市一言,千金买相逐。

不道参差菜,谁论窈窕淑。

愿言捧绣被,来就越人宿。

浪淘沙·其四

鹦鹉洲头浪飐沙,青楼春望日将斜。

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南歌子·转眄如波眼

转盼如波眼,娉婷似柳腰。花里暗相招,忆君肠欲断,恨春宵。

友人会宿
唐代李白

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

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

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

答庞参军·其四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蜀国弦
唐代李贺

枫香晚花静,锦水南山影。

惊石坠猿哀,竹云愁半岭。

凉月生秋浦,玉沙粼粼光。

谁家红泪客,不忍过瞿塘。

行宫
唐代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宿云际寺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苑中遇雪应制

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鯈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