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译文
满面的黄沙满鬓的烟尘,不画蛾眉脸颊也销尽红殷。
凄凉愁苦辛劳得面黄肌瘦,如今倒真像昔画像中人。
汉家使臣返回时请他代为传信,何时能用黄金为我赎身?
若是君王问起我的容貌,不要说不如在汉宫那样风采动人。
注释
王昭君:即王嫱,字昭君,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
胡沙:胡地沙土。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通称。这里指匈奴。
残黛:女子年岁渐大,或心情忧郁,则少妆饰,眉毛草草而画。黛,一种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妇女以黛画眉,使之明整修长。
憔悴:形容人面庞黄瘦的样子。
画图:据《西京杂记》,汉元帝后宫既多,不得遍召,使画工毛延寿等图宫女之形,按图召幸。诸宫人皆赂画工,独昭君不肯,画工遂丑画其貌,不得召见。其后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与汉朝和亲,元帝将昭君赐与匈奴为阏氏。临行召见,方知其貌为后宫第一,但已无法挽回。元帝穷究其事,毛延寿等皆弃于市。
汉使却回凭寄语:据《后汉书·南匈奴传》,匈奴呼韩邪单于死后,昭君上书请求回归汉朝,汉成帝命令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此句据此想象构思。汉使,汉朝派往匈奴的使臣。却回,返回。凭,凭借,这里是请求之意。寄语,传话。
赎:赎回。
蛾眉:古代女子多画长而细的眉毛,故以蛾眉代指美女,这里是昭君自指。
君王:这里指汉元帝。
妾:王嫱自称。
颜色:容颜。
莫道:不要说。
宫里时:当年在汉宫中时。蔡正孙《诗林广记》:“谢叠山云:此诗从《汉武帝李夫人传》变化来。夫人病笃,上临侯之,夫人谢不可见,愿以兄弟为托。姊妹让之,夫人曰:‘我以容貌得幸,今见我毁坏,必畏恶弃我,尚肯追思闵录其兄弟哉!’”白诗此处受李夫人事之启发,是有可能的。
参考资料:
1、朱易安.白居易诗集导读.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41-42
2、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548-549
3、黄益庸.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神童诗(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7-90
第一首诗,诗人以瑰丽想象重构昭君出塞后的生命图景,通过极具张力的外貌描写,展现绝世佳人从汉宫明珠到塞外胡妇的命运转折。据《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昭君初入宫时“丰容靓饰,光明汉宫”,其绝代风华令汉元帝惊为天人,却因画师毛延寿的恶意丑化而错失临幸机会。待真相大白时,昭君已踏上和亲之路,元帝悔之晚矣。然诗人笔锋陡转,将历史定格在朔风凛冽的漠北:曾经“柳眉翠黛”的汉宫娇娥,如今满面尘沙浸染岁月风霜,双鬓凝霜暗喻辛劳愁苦;昔日“红云映颊”的明媚容颜,终被塞外苦寒消磨殆尽,竟与毛延寿笔下那幅丑化画像惊人相似。这种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不仅暗含对命运弄人的深沉喟叹,更通过“画图”意象的双重指涉(既指毛延寿的谗笔,又喻历史对人物的误读),折射出诗人对昭君悲剧的深切同情。尽管史实中昭君的真实容貌已不可考,但诗歌正是在这种虚实相生的想象中,完成了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再造。
第二首以戏剧性独白展开心理刻画,通过汉使返朝的假设情境,将昭君的故园之思推向高潮。开篇“汉使却回凭寄语”以第一人称直抒胸臆,瞬间将读者带入那个山长水阔的时空场景:身陷异域的昭君,面对千载难逢的传信机会,将万千思念凝成“黄金何日赎蛾眉”的诘问。这声穿越时空的呼唤,既是对自由归乡的迫切渴望,更是对命运枷锁的无声抗争——她深知自己不过是政治棋盘上的棋子,却仍固执地相信“颜色”是重获君王垂青的唯一筹码。因此当叮嘱使者“莫道不如宫里时”时,这看似矛盾的告诫实则暗藏三层深意:既痛斥毛延寿的谗佞之祸,又哀叹塞外风沙的摧残之苦,更隐含对汉元帝以色取人的辛辣讽刺。诗人通过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折表达,将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弱女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她容颜憔悴却心存希冀,身陷囹圄仍保持尊严,其悲剧性不在于美貌的消逝,而在于整个时代对女性价值的物化与践踏。这种超越个体命运的普遍性思考,正是诗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王昭君不懂,“和亲”是国策,是朝廷为避免战争而付出的代价,与女子的容颜无关,但白居易该懂的。其实,咏史诗表面上是在评论历史,实则是诗人所处时代在其思想深处所形成的反射。纵观历代咏昭君诗,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汉魏时期,哀其不幸;二、唐宋时期,鸣其不平;三,南宋至元清,怒君王之无能。由此可以看出,这种变迁是与其时代的主题相对应的。白居易这首诗,细究起来,除了前人所说“倦倦旧主”,还有感慨昭君空有绝世容颜而不见宠于君王之意,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意思虽然简单,语言乍看也很平淡,写昭君的心情,却极其真实,依稀就是一个弱女子的口吻,哀哀切切,楚楚可怜,读来令人不忍。
参考资料:
1、黄益庸.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神童诗(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7-90
2、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1192-1193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这组咏王昭君的诗作都在昭君的容貌上作文章,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突出了昭君的归汉心切和作为玩物的低下地位,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怀才不遇者的惋惜。这组诗以想象的笔法,对人物的外貌、神情描摹得细致入微,且构思巧妙,曲折尽情,足堪讽咏。
这组诗题下原有自注:“年十七。”可知这组诗作于贞元四年(788),诗人时年十七,其时到长安未久,但已得顾况扬揄,声名噪起。诗人写这类诗,是惜古题翻新意,不一定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怀。王昭君作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她远嫁匈奴,对胡汉和亲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尔受到诗人的青睐。自晋朝石崇作《明君辞序》后,历代均有不少咏昭君的诗篇。同情王昭君者有之,谴责毛延寿者有之,讽刺汉元帝者亦有之。这组诗就属于前者。
参考资料:
1、秦似.唐诗新选.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548-549
2、黄益庸.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 历代神童诗(上).大众文艺出版社.2000.87-90
悠悠我祖,爰自陶唐。
邈焉虞宾,历世重光。
御龙勤夏,豕韦翼商。
穆穆司徒,厥族以昌。
纷纷战国,漠漠衰周。
凤隐于林,幽人在丘。
逸虬绕云,奔鲸骇流。
天集有汉,眷予愍侯。
於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浑浑长源,蔚蔚洪柯。
群川载导,众条载罗。
时有语默,运因隆寙。
在我中晋,业融长沙。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肃矣我祖,慎终如始。
直方二台,惠和千里。
於皇仁考,淡焉虚止。
寄迹风云,冥兹愠喜。
嗟余寡陋,瞻望弗及。
顾惭华鬓,负影只立。
三千之罪,无後为急。
我诚念哉,呱闻尔泣。
卜云嘉日,占亦良时。
名汝曰俨,字汝求思。
温恭朝夕,念兹在兹。
尚想孔伋,庶其企而!
厉夜生子,遽而求火。
凡百有心,奚特于我!
既见其生,实欲其可。
人亦有言,斯情无假。
日居月诸,渐免子孩。
福不虚至,祸亦易来。
夙兴夜寐,愿尔斯才。
尔之不才,亦已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