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译文
到崆峒山访问道士来到了湖湘边, 我读了万卷诗书越读越感觉愚鲁。
踏破了铁鞋也寻不到的诗情灵感, 实践中得来竟全然不费什么功夫。
注释
愚:痴愚。
这首诗首句即点明诗人的行踪与目的;次句笔锋一转,透露出诗人在广泛阅读、深入研习后的自我反思;三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求道过程中的艰辛与执着;末句与前文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顿悟的喜悦与轻松。全诗通过求道者的心路历程,传达了关于学习、探索与领悟的深刻哲理,这种“不费工夫”的获得,实际上是长期积累与不懈探索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自然过程。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