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买五尺刀,悬著中梁柱。
一日三摩挲,剧于十五女。
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
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
译文
新买了一把五尺长的刀,悬挂在堂屋的中梁柱上。
一天要抚摸很多次,更甚于喜爱十五岁的少女。
琅琊啊琅琊,琅琊的道路十分宽广。
春天的二三月时节,人们的单衫上绣着类似于裲裆的图案。
注释
悬著:挂在。著(zhuó):兼语词,之于。
摩娑(mó suō):用手抚摩。
裲裆(liǎng dāng):亦作“两裆”,是一种盛行于两晋南北朝的背心式服装,其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制式为前后各一片布帛,在肩部有两条带子相连,无领,腰间以带子系扎,着于衣内或衣外,其意在挡住前心后背。
北朝民歌写男儿的勇健,笔调多带豪迈之气,这首“新买五尺刀”,却以柔情出之,显得别具一格,耐人反复玩味。首句突出“新买”。“器惟求新”,新的器物总是特别吸引人的,这柄新买的宝刀也不例外。“五尺刀”既非“尺八匕首”、“三尺剑”一类短兵,也不属“丈八蛇矛”、“七尺大刀”一类长型,其修短合度适中,才便于悬观。这个五尺刀的“五”字不仅与十五女的“五”字起拈连作用,而且刀长与少女身材也大体相当,故容易唤起人的联想。“不惜千金买宝刀”,买来之后首先就是观看。这当然并非单纯的鉴赏,而是满怀激情快意,通过看刀,作一番挥刀跃马、扬威边陲的神往之想。《水浒》描绘林冲买回宝刀,“把这口刀翻来覆去看了一回”,“当晚不落手看了一晚,夜间挂在壁上,未等天明又去看刀……”委实是观之惟嫌不足。而这里则把宝刀放在极为显眼处。“悬”是让它高挂,“著”是将它附著、固定,“中梁柱”是支撑厅堂正中的那根大梁主柱。这个位置很理想,不论在堂室行坐或从大门进出,都抬头可见,伸手可触。这位壮士对他的宝刀,也和林冲一样,真可谓是爱之成癖。单是用眼赏鉴尚觉不够味,更进一步就要用手在刀身上来回反复地扪摩。“摩挲,犹末杀也,手上下之言也”(《释名·释姿容》)。“一日三摩挲”,表明这样的动作每天还要重复多次。抚摩表现一种“抚”爱,一种极其温柔、沉酣、甜美的爱。这位“英雄无奈是多情”,他由对宝刀之爱,很自然地联想到对少女之爱。《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以簪别发)”,表明已经成人,可以出嫁了。“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青春少女,豆蔻年华,其光鲜照人犹如宝刀,最能惹人迷恋。新买宝刀,长度合宜;绝代佳人,正当妙龄。此处说“剧于十五女”,以二者相比,突出英雄爱刀更胜爱美人一筹之意,从而把对新买宝刀之爱推向顶点。小诗到此戛然而止,却留给读者以余味和遐想。这首诗以比喻新颖、联想奇特见长。另外,层递性的高度夸张,相同词语的前后拈连,也都为小诗添增了艺术光彩。字里行间透出的英雄气盛,尤胜于儿女情长。王士禛《香祖笔记》评此诗云:“是快语,语有令人骨腾肉飞者,此类是也。”即指这种刚毅豪猛的北方民歌本色而言。
我出东门游,邂逅承清尘。
思君即幽房,侍寝执衣巾。
时无桑中契,迫此路侧人。
我既媚君姿,君亦悦我颜。
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
何以道殷勤?约指一双银。
何以致区区?耳中双明珠。
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何以结中心?素缕连双针。
何以结相于?金薄画搔头。
何以慰别离?耳后玳瑁钗。
何以答欢忻?纨素三条裙。
何以结愁悲?白绢双中衣。
与我期何所?乃期东山隅。
日旰兮不来,谷风吹我襦。
远望无所见,涕泣起踟蹰。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南阳。
日中兮不来,飘风吹我裳。
逍遥莫谁睹,望君愁我肠。
与我期何所?乃期西山侧。
日夕兮不来,踯躅长叹息。
远望凉风至,俯仰正衣服。
与我期何所?乃期山北岑。
日暮兮不来,凄风吹我襟。
望君不能坐,悲苦愁我心。
爱身以何为,惜我华色时。
中情既款款,然后克密期。
褰衣蹑茂草,谓君不我欺。
厕此丑陋质,徙倚无所之。
自伤失所欲,泪下如连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