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头感物华,新尝梨到野人家。
甘酸尚带中原味,肠断春风不见花。
译文
每当来到边界的时候就感到这里的物产特别丰富美好,在野外乡民的家中尝到了新产的梨子。
甜酸的味道中还带有中原的乡土味,所令人遗憾的是无法看到在春天里开放的梨花。
注释
边头:边地。
这首诗通过在淮河边尝到中原梨子,表达了诗人对国土沦亡的哀思。
诗人在淮河岸边吃到由中原贩运过来的梨子。他尝着那甜中带酸的既陌生又亲切的滋味,遥望着河对岸迷茫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故国土地,油然生起无限的怅惘之情。爱国的抒情诗歌,固然必须有激昂慷慨、雄浑悲壮之制,如陆游、辛弃疾的那样;同时,又不妨有平易切近、细腻婉约的一路,如葛天民的这首绝句。它们同样能够唤起读者的爱国深情。说它平易切近,是因为诗人的感触是由眼前的一件小小物品——北梨而生起,而只要稍知北宋、南宋两朝历史的人,都不会觉得此诗艰深难解。
至于说它细腻婉约,则要稍费一点分析功夫。这四句诗,第一句是总领,其中“感物华”三字可以说是概括了一诗大意,起着管领全篇的作用。接下来的三句,即围绕着这三字大旨而生发展开。第二句紧承着“物华”的话头,把第一句感物的具体来历“尝梨”点明;第三句又紧紧扣住“尝梨”加以描述,其中“中原味”是点睛之笔,却又显得很自然,它透出了感物的爱国主义内容。最后一句则用难以见到北方梨花暗示为不能收复中原愁断肝肠,从“中原梨”(故国的象征)联想开去,并以梨花不可见(即故国不可往)寄托哀思。
这诗妙就妙在始终紧扣“尝北梨”的题旨,使感情的抒发依托在叙事咏物之中,不作赤裸的呈露,因而产生了含蓄蕴藉、余味曲包的审美效果。令人咏其诗,悲其志,哀怨无端,低徊无限。
参考资料:
1、郑竹青,周双利主编·精装中华诗词经典 第4卷:学习出版社,2010.03
2、上海古籍出版社·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尝北梨》是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真挚而强烈的爱国之情。此诗首句写在边境怀念中原特产;次句写在乡农之家尝到北梨;三句描述北梨中的“中原味”;末句则是故国不可往的哀思。整首诗始终紧扣“尝北梨”的题旨,使感情的抒发依托在叙事咏物之中,不作赤裸的呈露,产生了含蓄蕴藉、余味曲包的审美效果。
诗人在淮河之边,尝到了北方的梨而触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从尝北梨,想到沦亡的中原国土,写诗抒怀明志。
参考资料:
1、郭荣光主编·历代名诗大观: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