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而后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凌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赋乃古诗的分支。起初发轫于荀子、宋玉,后在贾谊、司马相如手中渐至兴盛。冰由水出,赋最初在典籍之上衍生变化;青出于蓝,赋在文采上更超越国风、二雅。后来又调和四声,革除八病,这种文体已然真正趋于完善。本朝担忧作文之道衰颓、雅颂之声断绝,于是推举众多贤能,命主管官吏吸纳夏商周三代留存的风尚,辨明国政衰颓时产生的篇章,尽数取其名目,称之为赋。虽兼采各类赋体,终究未越出《诗》的范畴,四始尽在其中,六义也无遗漏,这实在是艺文之中的精粹之作,著述里可供效仿的典籍。其义类错杂交织,辞藻舒展铺陈,文辞合于宫律,言辞与章句相合,华美而不浮靡,俊逸而有规矩。正声明朗清越,必定以具体状物为先导来成篇;想象飘逸奔放,并非只有登高方能作赋。那些文笔精巧工细的作者,用笔精妙,深邃的意趣何愧于班固的《两都赋》;构思精妙的赋家,想象驰骋,文辞之美岂输于左思的《三都赋》,《景福》《灵光》这类赋作,又何足称道!正如所说,以构思为首要,以文辞为根本,鲜明如素帛,铿锵如钟鼓。繁盛啊,满眼的文采;丰美啊,满耳的韶濩雅乐。的确能够压倒《风》《骚》,超越古今。当今圣主广收六艺,整饬九流,微末之才不被轻忽,点滴善德皆要访求,何况赋与雅、颂并列,能美化帝王大业,光大圣上谋略。倘若有那位自称有卓绝之才的士人,岂能弃置不用呢?
注释
荀宋:荀子、宋玉。
贾马:贾谊、司马相如。
典坟:“三坟五典”的省称,传说中中国最古的典籍,已失传。
四声:古代汉语的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八病:古谓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钮、正钮等八种声病。
四始:指《诗经》中,《关雎》为风之始,《鹿鸣》为小雅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六义:指《诗经》体裁之风、雅、颂,手法之赋、比、兴。
元龟:警戒、准则。
飘飖(yáo):形容想象奔放不羁。
《长杨》《羽猎》:指汉代扬雄的《长杨赋》和《羽猎赋》。
《景福》《灵光》:指三国何晏的《景福殿赋》和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
黼黻(fǔ fú):原指古服黑白或黑青相间之花纹,此指辞赋文彩。
韶濩(hù):相传为商汤时的乐舞。此指辞赋声韵。
凌轹(lì):欺压倾轧。此指压倒超过。
猷(yóu):计划,谋划。
灵蛇之珠:即“隋珠”,旧时比喻非凡的才能。
参考资料:
1、魏耕原·历代小赋观止·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简析
这篇文章论述了赋的起源与发展,认为赋是古诗之流,并对律赋的辞藻、文风进行探讨,主张“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强调“立意为先,能文为主”。此赋论点鲜明,结构完整,句式灵动,音律和谐,既有律赋之味,亦兼古体之风,对后世的辞赋创作和研究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赏析
《赋赋》这篇作品以赋体论述赋学,是作者对自身以往辞赋创作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梳理。文中论及赋的起源、声律、句式、词汇及社会功用等多个方面,对后世辞赋的创作与研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
文章开篇论述了“赋”这一文体的起源与演变,提出“赋者,古诗之流也”的观点,认为赋与诗的关联在于“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白居易为赋确立了正统地位,其成就青出于蓝;作为古诗之流的赋,自秦汉大赋逐渐演变为以骈俪为特征的体式,他同时也认可了唐代以律赋选拔人才的合理性。在创作理念上,他着重倡导“立意为先”,即在律赋创作中,需以儒家文学观念对所论事物加以提炼。其次,他认同“能文为主”的理念,主张文辞得体而不艳丽,华美而有节制。这一观念与他诗歌创作的理念相通,而这两种文学思想的融合,与“盛唐气象”所追求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文学主张一脉相承。这篇赋探讨了律赋的辞藻与文风,主张“华而不艳,美而有度”,并强调“立意为先,能文为主”。作者认为律赋可润色宏业、施展皇道,这一认识充分认可了唐代以赋取士的合理性,将律赋抬升至极高地位。作为律赋创作中承前启后的代表,他尝试以议论入赋、以散句入赋,这种探索伴随唐代“古文运动”的兴起,直接影响了宋代的文风。而“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的创作理念,更成为后世赋体创作的传统。
此赋文字质朴,句式灵活,音律和谐,既具律赋韵味,又含古体风采。其句式与押韵颇具特色:每一韵构成的段落,多由邻句对与隔句对交错而成,全篇共有七联隔句对。尤其在第三、四段之间,设有一联隔句对仗“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分别押上下两段的韵脚,承上启下,衔接紧密,这种手法堪称白居易的独特创见。
《赋赋》集中而全面地体现了白居易的赋学观点,全文论点鲜明、结构完整且见解独到,堪称一部完备的律赋理论纲要。
参考资料:
1、高萍萍.白居易的赋及其赋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19
创作背景
《赋赋》当作于唐穆宗长庆三年(823)以前,是继西晋陆机《文赋》以后以赋写成的又一文学理论作品,是在唐代新乐府运动背景下创作的、体现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学主张的作品之一。
参考资料:
1、高萍萍.白居易的赋及其赋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