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插田歌·节选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夫绿蓑衣。

齐唱田中歌,嘤伫如竹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冈上头花草生长得很整齐,燕子飞到东呵又飞西。

远望田塍像一条细线,一片白水波光闪耀,阴暗不定。

农妇穿着白色的麻布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织的蓑衣。

一齐唱起田中歌呀,轻声细语就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

注释

田塍(chéng):田埂。

参差:原指长短不齐的样子。这里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白纻(zhù)裙:白麻布做的裙子。纻,麻布。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的雨衣。

田中歌:一作“郢中歌”。

嘤(yīng)伫(zhù):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如竹枝:像川东民歌《竹枝词》一样(句中句尾有和声)。

参考资料:

1、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34-136 .

2、高志忠 .刘禹锡诗词译释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2 :136-137 .

简析

本首诗是《插田歌》的节选。诗人笔下的田园,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田间忙碌的农人整齐的哼唱着歌。淡淡几笔,便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农夫农妇插秧时整个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创作背景

刘禹锡出身于庶族地主家庭,从小生活在江南地区,对那里的农民生活是有所了解的。“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一贬再贬,长期沉于下僚,远居边荒,使他有了更多的接触社会下层的机会,使他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对农民的疾苦是比较关心的。在任地方官期间,每遇灾害他便上书请求救济和蠲免。他写了一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和劳动的诗篇,《插田歌》即其中之一。

参考资料:

1、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894-896

2、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38-140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刘禹锡的诗词 ► 刘禹锡的名句

猜您喜欢
晚过狮子林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

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浣溪沙·麻叶层层檾叶光
宋代苏轼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官桥柳色
明代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卜算子·凉挂晓云轻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

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唐代王维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

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

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望雪

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

入牖千重碎,迎风一半斜。

不妆空散粉,无树独飘花。

萦空惭夕照,破彩谢晨霞。

洛阳女儿行
唐代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为农
唐代杜甫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夜发沅江寄李颍川刘侍郎

半夜回舟入楚乡,月明山水共苍苍。

孤猿更发秋风里,不是愁人亦断肠。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