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行山像大海一样壮阔,起伏的山势把天地都衬得气势磅礴。
峡谷要转十九道弯,奇峻的山峰就正对着眼前矗立。
抬头往上看,天空只露一条窄缝;低头往下瞅,是千丈高的悬崖峭壁。
山外面的雾气飘来荡去,山里面的云层堆得厚厚的。
山的向阳面薄雾已经散开,背阴面还积着密密的白雪。
小溪在山谷里流淌,一路奔了千里,好像没个尽头。
清澈的漳河倒映着垂柳,还用河水灌溉水稻、黄米这些庄稼。
田园和村庄的景色,跟江南比也没什么两样。
我走过大半个中国,二十年来就没安稳睡过几觉。
在五岭待了三年,在罗霄山脉又住了一年多。
在武夷山喝过新茶,在仙霞岭打过游击战。
曾突围到章水、贡水一带,也在九嶷山设过埋伏。
在黄山看过云海,在茅山举着武器投入战斗。
风吹过的时候,千万道山谷像忽然敞开;云卷起来的时候,千万座山峰又像聚到了一起。
这山水有太多好看的模样,树林泉水边更显幽静。
今天见到太行山,才觉得它的险峻能称天下第一。
我刚进山时,在麻田度过了一段安稳日子。
之前在平原打了六年仗,如今住在山里,终于能安安静静睡觉了。
早上推开门窗,山间的阳光照满了屋子四壁。
正对着的仙人峰,从侧面看像飞奔的战马;
又像面朝南方朝拜,又像互相作揖谦让;
还像展开的锦绣屏风,上面似有彩笔题的匾额;
也像三个人聚着,低着头正在下棋;
更像遇到老朋友,拍着手聊过去的事儿。
所有的山都一齐朝南方,像万匹战马奔着传递紧急文书。
忽然山势一转,高高昂起,仿佛要凑到天跟前。
怎么看都看不够,它的变幻模样太多,根本数不清。
于是想起抗战时,我们在华北挡住了日本鬼子的骑兵。
平型关、雁门关都打了胜仗,阳明堡之战更创下奇迹。
在妙峰山打过仗,在冀东把敌人赶得逃跑。
大部队从险要关口出发,开始在东北、蒙古一带打击敌人。
向东进军到渤海,山东遍地是喜悦;
向南打到江苏、安徽,淮河、泗水一带战斗打得激烈;
向西朝着郑州、洛阳进军,在中原撑起了抗战的半壁江山。
长江、淮河到黄河、汉水一带,放眼望去全是我们的红旗;
向南打到海南岛,珠江流域的战斗也轰轰烈烈。
在敌后三个主要战场,我们四处转战,紧急军情文书传得飞快。
抗战的决策全靠延安党中央,太行山就是天下的“脊梁”。
一九四二年,我们苦战打破了敌人的“铁壁合围”。
正规部队加民兵一起上,把敌人吓得直发抖。
这才明白:打不义之战的人,永远成不了事。
人心向来有拥护和反对,我们到哪儿,老百姓都举着胳膊支持。
政治上尊重民主,联合各方定大事;
经济上看重生产,首先搞减租减息;
文化要给大众,让工人、农民、士兵都能享;
从民间艺术里找灵感,提炼后做出的成果特别好。
教条主义害死人,不管新办法还是老规矩,都可能有毛病;
只有在实践里,才能创出符合实际的路子。
你看解放区:人人吃饱穿暖,家家自给自足;
土匪全被清干净,连乞丐都找不着;
农业、工商业都在发展,大家都忙着生产存物资;
到处没穷日子,耕种三年能剩一年粮。
理想社会还没到,但温饱富足已经实现了。
中国五千年历史,哪有过这么好的治理局面?
凭着这样的底子谈抗战,到哪儿都能打败强敌;
凭着这样的基础谈建国,能把过去的苛政全扫光。
可惜那些顽固派,搞摩擦只是白费劲;
可惜鬼子和伪军,像踩在烂泥里,随时要垮台。
人民的革命军队,像狂潮一样席卷一切,谁能挡得住?
天下人都盼着统一和平。
辛苦奋斗四年,成功就在最近了。
唉!黄河向东流,汇了千百条河,自古以来太行山就和黄河相辅相成。
这里是中华民族万年的发祥地,抗战的精华力量又聚在这儿。
山西像抱在怀里,河北像搁在左肩上;
山东能收进眼底,河南近得像在鼻尖前;
长城和大漠是后盾,像扶着、抱着孩子似的靠着陕西、甘肃(陕甘宁边区)。
更有人心齐胜过自然条件,有利的地形对攻守太重要。
开创事业能稳得住,全靠这个根据地;我走过太行山,连做梦都踏实。
注释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抗日时期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率领八路军前线指挥部及一二九师在此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晋冀鲁豫解放区的领导中心。
清漳:即清漳河。源出山西省黎城县,西南而流,至河南省林县与浊漳河汇合,以下称为漳河。
五岭度三载,罗霄岁余寄:前句指作者于1935至1937年在赣粤边五岭山区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后句指作者于1928年至1929年同毛泽东、朱德等一起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领导武装斗争。岁余寄,即寄岁余,住了一年多。
南面朝:面朝南。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君住临朝南面而坐,因此把为君称做南同为王、南面称孤等。
抵掌谈昔昔:击掌长谈。形容坦率无拘束地交谈。抵掌,击掌。《战国策·秦第一》(苏秦)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昔昔,过去的事情。
飞檄:紧急的军书。檄,古时传递的用于晓谕、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相看长不厌:对着太行山,总是看不够,表示作者对太行的恋慕之情。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羽书:古代的紧急军事文书。上插羽毛以示紧急,故名。
厥功永难毕:敌人的罪恶目的永远也达不到。厥,其;功,事功。这里指敌军的扫荡。毕,完成。
人足家自给:成语家给人足或人足家给的变化。形容家家生活充裕。
稼墙:泛指农业劳动。
在在:处处。
耕三而余一:耕种三年,除食用外,还有一年的粮食储备。
大同:儒家传说中存在于夏属、商汤之前的理想社会。
小康:与大同相对而言,谓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时代,以天下为家,虽政治修明,人世间康乐,犹不及大同之世(参见《礼记·礼运》)。这里指解放区人民已过上丰衣食的幸福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摩擦空费力:是说国民党顽固派策划的一次次反共高潮都是枉费心机,白费力气。
岌岌:形容危险的样子。
沛然:即盛大。沛然谁能御,指强大的水流由高处向低处倾泻,势不可挡。
宁一:安宁、统一。
提携捧负:犹言扶着抱着,这里是领导的意思。
赏析
这首吟咏抗日战争的诗作,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族救亡斗争的英雄史诗,也鲜活留存了诗人辗转征战的革命生涯印记。诗人以大开大阖的笔法铺陈内容,既纵论中共领导下敌后战场的发展态势与抗日根据地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卓越成就,又将写景、抒情与政论巧妙熔于一炉,行文一气呵成、文采斐然,成为少见的咏叹抗战史实的佳作。
全诗六节脉络清晰:第一、三两节勾勒太行山的自然画卷,奇峰错落、云雾缭绕、溪流潺潺、田园秀美,尽显山水奇幻之姿;第二节回望诗人投身革命后,廿载转战南北、居无定所的光荣战斗历程;第四节则回溯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奋勇作战的史实,既盛赞抗日健儿在各战场主动出击的英勇,也描绘革命根据地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盛况,既肯定根据地军民的杰出贡献,也嘲讽国民党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的徒劳,更展现出“四海望宁一、收功在近纪”的胜利前景;最后一节以炽热情感颂扬党中央、毛主席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决策的英明,点明天时、地利、人和与正确领导,正是抗日战争与革命事业走向胜利的关键保障。
诗中涵盖自然景观、战争史实、个人战斗历程与解放区发展面貌等多重内容,以诗人过太行时的所见、所想、所思、所议为串联线索,以对革命根据地的深切热爱与对党中央、毛主席的深情颂扬为情感纽带,让各部分内容层次分明又流转顺畅,最终交融成浑然统一的艺术整体,尽显内容丰瞻、结构宏伟、气势磅礴的特点。在整体结构上,诗作延续大开大阖的特点:开篇以描绘太行山千崖万壑、景致奇异的自然之美起兴,结尾则聚焦太行山革命根据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在中国现代革命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各部分间的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般自然。第一节从太行山的转峡奇峰、云雾白雪写到清漳垂柳、田园村舍,末句“无与江南异”既是对太行风光的品评,也顺势引出第二节对自身近二十年南国征战的追忆;第三节紧承第二节末对太行山“殊多雄姿态、险峻称第一”的感慨,以奇妙比喻展开想象,刻画太行山“相看长不厌,万幻数难悉”的雄伟气象;第四节中,诗人的思绪从自然之境转向战火纷飞的大地,由太行山的奇幻之美联想到抗战中取得的、比自然景观更壮丽的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而第四节所叙的敌我战绩与战局变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第五节开篇“人心有向背”的慨叹,以及对解放区“治隆谁能匹”辉煌成就的评述;最后一节则承接第五节末“辛勤百年来,收功在近纪”的展望,回归太行山根据地的重要战略意义,并借根据地军民克敌制胜的条件,再次赞颂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与领导。全诗笔势灵动如走龙蛇,上下勾连、左右铺展、回环往复,诗意跌宕多变,却始终意韵贯通、一气呵成。
从写作手法来看,因诗作核心是记述诗人过太行的所见所思,以及由此触发的对自身革命历程与抗日军民光辉业绩的追忆,故全诗以敷陈直言的赋法为主要表达手段。无论是第一节对太行自然景观的细致描摹,第二节对自身战斗历程的深情回望,还是第四、五两节对抗日军民战绩与根据地建设的系统概述,皆秉持直言其事、随物赋形、体物写志的原则,让情感与内容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肖菡等主编,伟人的咏唱 毛泽东 周恩来 朱德 董必武 叶剑英 陈毅诗词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02,第479-4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