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石岭关书所见

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

连营突骑红尘暗,微服行人细路高。

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

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毡车沉重地“轧轧”作响,艰难地转过石岭关之间的深谷。石岭关依然是巍巍雄峙,戍卒们默默地手执弓刀。

一队队虏骑狼突豕奔,弥漫的尘土,遮天蔽日,便服的行人仓惶逃难,急匆匆哪顾路小山高。

已死于战火的人们不必衰叹,活着的人饱遭着豺虎的蹂躏,又该向何处奔逃?

挺立在青碧的云霄,仍有那三千丈峻岭,本只有巍巍的东山,永远是意气雄豪。

注释

石岭关:在今山西阳曲东北,是忻州通往太原的军事要塞,历来是防止北敌南侵的门户。

轧(yà)轧:车运行时,轮轴磨擦发出的响声。

旃(zhān)车:即毡车。车厢四周围着毡子以挡寒气的一种车子。旃,通“毡”。

石槽:形容石岭关两山之间的深谷,形似水槽。

故关:古老的关隘,指石岭关。

犹复:还是。

戍(shù)弓刀:即戍于弓刀,意思是被手执兵器的士卒守卫着。弓刀,泛指兵器。

连营:兵营一个接着一个。

突骑:精锐骁勇,可用来突击敌军的骑兵。突,急速地向前冲。

红尘暗:弥漫的尘土,遮天蔽日。

微服:为隐蔽身份而改穿平民的服装。

细路高:走山上的小路。指人们往深山峡谷里逃难。

虫沙:借指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平民。据《抱朴子》等书说,周穆王南征时,三军都化为异物,君子变成了猿或鹤,小人则变成了虫或沙。

休自叹:不必衰叹,死犹胜于生受折磨。

厌逢豺虎:意思是饱遭如狼似虎的蒙古军的蹂躏驱赶。厌,饱,够,在这里有“(经受了)很多”的意思。豺虎,喻蒙古军队。安逃:逃往哪里。安,疑问代词,意为“哪里”。

青云:青色的云,指高空。

玉立:美好的姿态。

元:同“原”。

东山:指忻州东面的系舟山脉。暗含谢安弃隐东山,应聘领兵抗敌,自己也有报国杀敌的豪气。

参考资料:

1、龙德寿编选.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第31-32页

2、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页

赏析

首联“轧轧旃车转石槽,故关犹复戍弓刀。”写登石岭关时所见。“故关犹复戍弓刀”,是远望所见:石岭关头戒备森严,刀枪如林。这里的“犹复”二字,犹如一声叹息,蕴含了深深的感慨。回想起昔日蒙古军南下的场景,势如破竹,而当时的军队却未能有效抵抗,令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如今,这些士兵再次肩负起守土保民的重任,然而国势衰微,民心惶惶,这“戍弓刀”的壮烈场面,似乎也难掩其背后的无力与凄凉。诗人借此二字,既是对金军腐朽无能的讽刺和批判,也透露出自己因战乱被迫离乡、心中难以言表的凄凉与无奈。

颔联紧承首联,写登上石岭关后所见。山上,金军营地连绵,精锐的骑兵穿梭其间,扬起的红尘遮蔽了天日,极言其军力之强、备战之紧;而山下,则是身着简朴微服的乡民,他们背负行囊,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跋涉,逃离战乱。此二句没用一个动词,极简练地展示出两幅动态画面:山上,金军。“连营”,极言其人数之多,“突骑”,极言其军队之精,“红尘暗”,又极言其人来人往,以致扬尘蔽日的盛况;山下,难民。“微服”,极言其衣着之简朴。“细路高”,极言其山路高远。二者关合呼应,那行人的劳顿凄凉可想而知。这山上、山下的军与民,自然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势重力强,积极备战,而另一方面却是扶老携幼,逃离家园。如此便形成一个强烈的矛盾:有如此决意守土的军队,为何人民还要外逃。对这一问题,诗人只是用对比的方法,鲜明地揭示出来,没有回答,却留下广阔的深思余地。

颈联“已化虫沙休自叹,厌逢豺虎欲安逃。”转写诗人的心理活动。场灾难中丧生。元好问自己则侥幸逃至阳曲北山,才得以保全性命。然而,劫后余生的人们又能逃往何处呢?面对生死的对比,诗人深感生之艰难与沉重。他咏叹道:那些已化为虫沙的死者,或许已无需再感叹悲伤;但对于我们这些尚存于世的人而言,面对如豺虎般凶猛的蒙古军,即便心中充满厌恶与恐惧,也无处可逃,无法寻觅安宁之地。

尾联“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东山意气豪”则展现了诗人超脱现实、志向高远的情怀。虽然国家衰微,局势艰难,但元好问仍保持着年轻学子的豪情壮志。他心怀希望,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重返石岭关,一眼望去,家乡的山川明媚如初。他向家乡的父老们承诺,一定会高举旌旗,收复失地,保卫家国。诗人将家乡的关山夸张为“青云玉立三千丈”,既赞美了其雄伟壮丽,又借此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志向与信念。最后,他以深情的告慰作结,表达了对于家乡的眷恋与对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该诗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写举家避乱事,层次井然有序。诗的前半首叙事,后半首抒情,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所抒之情中既有悲怆,又有振奋。所叙之事,故设矛盾,发人深思。在结构上,颌联用省略动词的正对,形成整饬斩绝的气势;颈联用虚词前后呼应的流水对,富有动荡流走的风韵。

参考资料: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第22-24页

简析

《石岭关书所见》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写举家避乱事,层次井然有序。诗的前半首叙事,后半首抒情。该诗中,诗人以沉重悲愤的笔触,记述了蒙古军的豺虎暴行,骄横气焰;记述了家乡人民饱遭兵燹,颠沛流离。同时,也抒发了一种立志戍守河山的雄豪气概。全诗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诗格抑郁悲壮。

参考资料: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页

创作背景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三月,元好问因故乡忻州(今山西忻州)被蒙古军攻陷,逃难阳曲(今山西阳曲),途经此关时作《石岭关书所见》诗以记所见。

参考资料: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页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

猜您喜欢
山坡羊·寓兴
元代乔吉

鹏抟九万,腰缠十万,扬州鹤背骑来惯,事间关,景阑珊,黄金不富英雄汉。一片世情天地间。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思归
金朝〕 完颜瓒

四时惟觉漏声长,几度吟残蜡烬釭。

惊梦故人风动竹,催春羯鼓雨敲窗。

新诗淡似鹅黄酒,归思浓如鸭绿江。

遥想翠云亭下水,满陂青草鹭鸶双。

过天生桥

水光如练落长松,云际天桥隐白虹。

辽鹤不来华表烂,仙人一去石桥空。

徒闻鹊架横秋夕,漫说秦鞭到海东。

移放长江还济险,可怜虚却万山中。

赤壁怀古
宋代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浪淘沙近
宋代宋祁

少年不管。流光如箭。因循不觉韶光换。至如今,始惜月满、花满、酒满。

扁舟欲解垂杨岸。尚同欢宴。日斜歌阕将分散。倚兰桡,望水远、天远、人远。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古袐神奸。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

水调歌头·史馆夜直

形神自相语,咄诺汝来前。天公生汝何意,宁独有畸偏。万事粗疏潦倒,半世栖迟零落,甘受众人怜。许汜卧床下,赵壹倚门边。

五车书,都不博,一囊钱。长安自古歧路,难似上青天。鸡黍年年乡社,桃李家家春酒,平地有神仙。归去不归去,鼻孔欲谁穿。

论诗三十首·十二

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

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移居要就,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扈跸万宁宫

一声清跸九天开,白日雷霆引仗来。

花萼夹城通禁籞,曲江两岸尽楼台。

柳阴罅日迎雕辇,荷气分香入酒杯。

遥想薰风临水殿,五弦声里阜民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