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一七令·山

山。

耸峻,回环。

沧海上,白云间。

商老深寻,谢公远攀。

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

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

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麋鹿闲。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高大的山峰。

山形高耸且险峻,连绵不断形成环绕之势。

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在朵朵的白云之间。

商山四皓隐居在深山之中,他们深入山中探索;谢灵运曾经也来到这里,他喜欢在远处的深山中攀登游玩。

历史悠久的岩石中,有泉水不断渗出、滴落;幽静深邃的山谷中不断听到鸟的啼鸣。

树上的鸟很多,多到在国家的边塞还可以看到;猿猴也很多,多得它们的声音时常可以在南楚蛮荒之地听到。

可惜世人只向往有钱人和当官人的生活,他们追求功名利禄,不知道与世无争的清闲;在青青的芳草地上,只有悠闲自在的麋鹿,才能欣赏或者闲逛这些美丽的景色了。

注释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商老:商山四皓,东园东、绮里季等秦末隐居商山,年八十余。

“谢公”句:指谢灵运喜游山玩水。

岛:疑当作“鸟”。

簪裾:贵宫之服饰。

赏析

这首诗诗同为兴化亭送别之作,以“山”字为题,以“山”字限韵。

“山。耸峻,回环。”一句写山的高耸,另一句写山的宽广。王维名作《终南山》首联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太乙山接近天宫,极言其高;山势绵延直到海边,极夸其大。同样写山的高和广,王维写的是具体的终南山,采用夸张手法,极力加以形容;令狐楚写的是一般的山,只能简要地概括,以求适应众山的特点。由此可见,古代诗人非常重视相题行文。

“沧海上,白云间。商老深寻,谢公远攀。”以“沧海上,白云间”作为山的背景,一方面进一步衬托山的高耸,山的宽广;另一方面为下文商山四皓的隐逸深居和谢灵运攀登探胜埋下伏笔。“深”“远”二字极有味:“深”字写出商山四皓不愿与当时统治者合作,深入荒山,隐姓埋名,深居简出的特点;“远”字突出谢灵运不怕路远,不畏山高,攀险登峰的豪兴。而写商老也好,写谢公也好,本身都不是目的;目的是写山,写山对于社会的特殊作用。

接着转入对山中景色的描写:“古岩泉滴滴,幽谷鸟关关。树岛西连陇塞,猿声南彻荆蛮。”泉声、鸟声、猿声,声声入耳;古岩、幽谷、树岛,色色耀眼。诗人准确地概括了山中四时景色,既不拘束局限,亦不肤廓空泛。

最后两句别出心裁:“世人只向簪裾老,芳草空余糜鹿闲。”世上一般庸人只会追求庸庸碌碌的家庭生活,老死于簪裾之间,既无商山四皓的隐逸之志,亦无谢灵运的探胜之兴,因而深山幽谷的芳草鲜花,无限美景,只有供糜鹿去享受了。

总之,令狐楚这首诗,处处不离山,又处处不泥滞于山,其构思是颇为新颖独到的

简析

这首诗为兴化亭送别之作。此诗先写山的高耸和宽广;接写商山四皓的隐逸深居和谢灵运攀登探胜;然后转入对山中景色的描写;最后别出心裁,说世上一般庸人只会追求庸碌的生活,老死于簪裾之间,因而深山幽谷的芳草鲜花,无限美景,只有供糜鹿去享受了。全诗处处写山而又不限于写山,构思独特,有山泽鸟鱼之思。

令狐楚

令狐楚(766或768~837) ,唐代文学家。汉族,字壳士。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贞元七年 (791)登进士第。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出为华州刺史,拜河阳怀节度使。入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宪宗去世,为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逝世于山南西道节度使镇上。谥曰文。 ► 令狐楚的诗词 ► 令狐楚的名句

猜您喜欢
七绝·五云山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何处好,此中听得野莺啼。

狼山观海

万里昆仑谁凿破,无边波浪拍天来。

晓寒云雾连穷屿,春暖鱼龙化蛰雷。

阆苑仙人何处觅?灵槎使者几时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觉今朝眼界开。

游钟山

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
元代刘因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过楚宫

巫峡迢迢旧楚宫,至今云雨暗丹枫。

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忆梦中。

留别西河刘少府
唐代李白

秋发已种种,所为竟无成。闲倾鲁壶酒,笑对刘公荣。

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白衣千万乘,何事去天庭。

君亦不得意,高歌羡鸿冥。世人若醯鸡,安可识梅生。

虽为刀笔吏,缅怀在赤城。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

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东山春酒绿,归隐谢浮名。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故衫

暗淡绯衫称老身,半披半曳出朱门。

袖中吴郡新诗本,襟上杭州旧酒痕。

残色过梅看向尽,故香因洗嗅犹存。

曾经烂熳三年著,欲弃空箱似少恩。

赠刘蓝田
唐代王维

篱间犬迎吠,出屋候荆扉。

岁晏输井税,山村人夜归。

晚田始家食,余布成我衣。

讵肯无公事,烦君问是非。

封建论

  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斥之矣。设使汉室尽城邑而侯王之,纵令其乱人,戚之而已。孟舒、魏尚之术莫得而施,黄霸、汲黯之化莫得而行;明谴而导之,拜受而退已违矣;下令而削之,缔交合从之谋周于同列,则相顾裂眦,勃然而起;幸而不起,则削其半,削其半,民犹瘁矣,曷若举而移之以全其人乎?汉事然也。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善制兵,谨择守,则理平矣。

  或者又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尤非所谓知理者也。

  魏之承汉也,封爵犹建;晋之承魏也,因循不革;而二姓陵替,不闻延祚。今矫而变之,垂二百祀,大业弥固,何系于诸侯哉?

  或者又以为:“殷、周,圣王也,而不革其制,固不当复议也。”是大不然。

  夫殷、周之不革者,是不得已也。盖以诸侯归殷者三千焉,资以黜夏,汤不得而废;归周者八百焉,资以胜殷,武王不得而易。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汤、武之所不得已也。夫不得已,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夫天下之道,理安斯得人者也。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而后可以理安。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将欲利其社稷以一其人之视听,则又有世大夫世食禄邑,以尽其封略,圣贤生于其时,亦无以立于天下,封建者为之也。岂圣人之制使至于是乎?吾固曰:“非圣人之意也,势也。”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