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次韵尹潜感怀

胡儿又看绕淮春,叹息犹为国有人。

可使翠华周宇县,谁持白羽静风尘。

五年天地无穷事,万里江湖见在身。

共说金陵龙虎气,放臣迷路感烟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时值春季,金兵第二次南犯,叹息却无能为力,才不得展。

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又能像诸葛亮执白羽扇,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

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

我在烟津迷路之上,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

注释

周莘(字尹潜)是陈与义的诗友,其诗亦学杜甫。陈与义避乱襄汉、转徙湖湘之际,和周屡有倡和。此诗即其中之一,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变而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

胡儿:指金兵。

又:建炎二年(1128)冬,金兵曾扰徐、泗,攻扬州,次年春再至,故言“又”。

绕淮春:淮水附近春色。徐、泗、楚、扬,皆属这个地区。

叹息:指周诗的忧国内容。

犹为国有人:还算是有爱国的人。

可使:反问,言不可使。

翠华:用翠羽为饰的旗,因是皇帝所用,故常用它指皇帝。

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暗喻到处奔逃。宇县:犹言天下。建炎三年(1129)正月,金兵取徐州,逼泗州,二月犯楚州,南迸至瓜州,宋高宗自扬州奔镇江,经常州、吴江、秀州诸地,最后达杭州。

白羽:指白羽扇。

语林说:诸葛亮执白羽扇,指挥三军。

风尘:戎马所至,往往尘土飞扬,故以“风尘”言战乱。

五年:自宣和七年(1125)到建炎三年(1129),恰是五年。

无穷事:言变乱剧烈频繁。

万里句:在奔逃流亡中幸保性命。“见在身”:现时存在的躯体。见:同现。

“共说”句:希望定都金陵,抗金进犯。

“龙虎气”:即天子气。诸葛亮称金陵形势“钟山如龙蟠,石头如虎踞”;《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曰:‘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放臣:被谪贬的官吏。陈与义自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迷路感烟津: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但觉得定都金陵是出路。

参考资料:

1、西渡.名家读宋元明清诗: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年06月第1版:第181页

赏析

该诗首联点明次韵感怀,称赞周莘,以下自抒所感;描写了南宋时期的政治的动乱,是一首因巨大历史事变而引发无限感慨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相济、对仗等手法,既痛斥金人之侵掠,又批判朝廷之无能,年深月久,不见转机,流亡道路,感情激荡,笔墨深至。

首联写时事。靖康之变,北宋亡,建炎元年(1127)高宗即位。其年冬,金兵南下,高宗退守扬州,建炎二年冬三年春,金兵又大举南侵,直逼扬州,高宗仓皇渡江,逃往杭州。前句写金兵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绕淮春”既指出三州地在淮河流域,又点明时值春季;而“又”字则道出金兵屡次南侵的事实。金兵南侵,蹂躏大好河山,诗人满怀激愤,后句即吐露了他的这种心情。“叹息”二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意;“犹为国有人”,用贾谊《治安策》“犹为国有人乎”成句,一腔忠愤喷薄而出。 颔联对仗工整,语句看似平实,却奔涌着诗人内心激越的忧愤之情:岂能让皇帝四处流亡奔波,而谁来指挥三军澄清宇内呢!“翠华”本指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帜,此指代皇帝。“周宇县”指周游天下,此则暗喻宋高宗几年来四处奔逃的窘境。“白羽”指白羽扇。魏晋时人常持羽扇指挥三军,此借指有杰出才能的将帅。“静风尘”指平息战乱。

三四句以问句组联,语气突兀、感情激越而又对仗工整。诗人大声疾呼:岂可使皇帝到处流亡,谁能指挥三军澄清字内呢?如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云: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苏轼《祭常山回小猎》诗云:“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杜甫《赠别贺兰锗》诗云:“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由此可知,陈与义写诗,确实“多用杜实字”(胡应麟《诗薮》外编卷五)、“句法能参杜拾遗”(仇远《仇山村遗集·读陈去非集》)。

颔联如此,颈联亦然。杜甫《夜闻筹篥》诗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上句言国多战乱,下句叹身久飘零。这首诗的五六句即从这两句脱胎而出,而又自述情事,并非蹈袭古人。自宣和七年(1125)金灭辽攻宋,到建炎三年(1129),五年中天翻地覆,变乱相仍。这种种事变,无穷感叹,尽纳入“五年天地无穷事”一句之中。“万里”句则叙个人奔走江湖,饱经忧患,幸而获全性命。意思是说,现时的转徙流离,正由于五年的无穷事变。两句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虽对仗工整而一气直下,不用嗟叹字面而嗟叹之意自见,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尾联是说自己在烟津迷路之上(意即对当前大势本不甚了然),感到金陵有帝王气,应定都于此。“共说”一语切“次韵感怀”之题,意谓这是他和周莘的共同主张。陈与义自宣和六年谪监陈留酒税,到此时仍未复官。定都于何地,是南宋主战派与投降派激烈斗争的一个重大问题。主战派力主定都金陵,旨在据此虎踞龙蟠之地,不仅可以凭借长江天险,抗击金兵南进,而且可以在有利时机挥师北伐,恢复中原。投降派畏敌如虎,只求偏安,不图恢复,则反对定都金陵。当时虽尚未定都,但陈与义从高宗一径南逃的行动中,已经感觉到了投降派的卑劣意图,于是就在诗中陈述了自己的主张。这时事态的发展,尚未达到建炎四年春高宗逃到温州时那样严重,诗人便只用了“放臣迷路感烟津”这种说法,纡徐婉转而用意闳深。

这首诗抚事感时,沉痛激越,寄托遥深,不独得杜诗句法,且亦得杜诗精神。由于身世、时代等多方面的主客观原因,陈与义后期诗歌的忧国爱民之意,与杜诗相近,成就确乎在同时代诗人之上。刘克庄评论说:“元祜后诗人叠起,……要之不出苏、黄二体而已。及简斋出,始以老杜为师。……造次不忘忧爱,以简严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当在诸家之上。”(《后村诗话》前集卷二)杨万里也称赞他“诗宗已上少陵坛”(《诚斋集·跋陈简斋奏章》),大致都是不错的。

参考资料:

1、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916页

创作背景

靖康之变后,高宗即位,国祚似可中兴,但其实仍无宁日。建炎元年(1127)冬至二年(1128)春,金兵三路南犯,将宋高宗赶至扬州。建炎二年冬至三年(1129)春,金兵又大举南下,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高宗仓惶渡江,经镇江、常州、吴江、秀州等地,最后到达杭州。此诗作于建炎三年(1129),作者正避乱襄汉,转徙湖南之际。时金兵陷徐泗楚扬诸州,作者深为忧虑,于是写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懑之情。

参考资料:

1、胡守仁、胡敦伦.江西诗派作品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10:,第255页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陈与义的诗词 ► 陈与义的名句

猜您喜欢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唐代岑参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湘江曲
唐代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己亥岁感事
唐代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好事近·夕景

落日水熔金,天淡暮烟凝碧。楼上谁家红袖,靠阑干无力。鸳鸯相对浴红衣。短棹弄长笛。惊起一双飞去,听波声拍拍。

病起书怀
宋代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二月春花厌落梅。仙源归路碧桃催。渭城丝雨劝离杯。

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

送人之松江
宋代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断崖修竹,竹里藏冰玉。路转清溪三百曲,香满黄昏雪屋。

行人系马疏篱,折残犹有高枝。留得东风数点,只缘娇嫩春迟。

暮春即事
宋代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