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山下泉

shānxiàquán--huángcéng

yàngyàngdàishānguāngchéngchéngdàolínyǐng

zhīshíshàngxuānquèshānzhōngjì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轻波荡漾的水面映射出四周山色,澄澈的泉水倒映着山间林木扶疏的姿影。

不理会石上的喧闹纷乱,独自回忆着山中的静谧。

注释

漾漾:水波飘荡的样子。

山光:山的景色。

赏析

这是一首写泉的小诗,它不是写山中的泉,而是写山下的泉。山中泉是涓涓细流,而山下泉则常常已汇流成小潭。依傍山麓,不免倒映出山光林影。诗就是从描写这水中的倒影开始的。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写轻波荡漾的水面,反射著四周景物的色彩,或草木之幽绿,或岩石之沉黑,总之是那山的色调。而在那山的基色上又映出林木扶疏的姿影,因为泉水清冽,诗人用了一个“倒”字来写林影,十分生动,而且涵义丰富,既可以指水中之影如林木倒伏水面,又可以表示水中之影与实物之形的正反颠倒,体物入微,极其简练而富有情趣。

“那知石上喧”转写声,并进而寄托一时的感兴。泉由山中流到山下,在石上激起喧响,这本是自然之理,也是泉流的最后归宿。然而诗人却设想,这种喧响的嘈杂会让它怀念起在山中时的安静。这里“却忆山中静”的“忆”字有的版本作“益”,如果是“益”那么就是一种以动写静的反衬表现。仔细玩味,我觉得还是“忆”于义为长。诗人生活在大历年代,当时战乱初平,满目疮痍,社会现实令人失望。于是在当时人的心理上都弥漫着一重消极隐退的情绪,常常是身入仕途,心却萦系在江湖之上、山林之间。这首诗实际上就表现了那种典型的心态。诗人起先是渴望立功扬名、一意进取的,可当仕宦生活饱经忧患之后,他转而怀念起未出仕的清闲了。“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诗人借助于移情手法,将自己的内心活动投射到外物上去,使客观外物泉成了自己心灵的外化和表现。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古代诗人眼中,山水从来就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审美对象,它同时是诗人主体的投射和外化。诗人观赏山水,同时也就是在观照自我,他在物我之间寻求一种沟通和交流,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甫曾这首小诗篇幅虽短,同样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皇甫曾

皇甫曾(约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孝常,润州丹阳人,皇甫冉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唐玄宗天宝末前后在世。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杨儇榜进士,德宗贞元元年(785)卒。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兄名望相亚,高仲武称其诗“体制清洁,华不胜文”(《中兴间气集》卷下),时人以比张载、张协、景阳、孟阳。历官侍御史。后坐事贬舒州司马,移阳翟令。《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唐才子传》传于世。 ► 皇甫曾的诗词 ► 皇甫曾的名句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十二月乐辞·正月
唐代李贺

上楼迎春新春归,暗黄著柳宫漏迟。

薄薄淡霭弄野姿,寒绿幽泥生短丝。

锦床晓卧玉肌冷,露脸未开对朝暝。

官街柳带不堪折,早晚菖蒲胜绾结。

青玉案·天然一帧荆关画

天然一帧荆关画,谁打稿,斜阳下?历历水残山剩也。乱鸦千点,落鸿孤烟,中有渔樵话。

登临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泪盈把。自古有情终不化。青娥冢上,东风野火,烧出鸳鸯瓦。

石门新营所住四面高山回溪石濑茂林修竹诗

跻险筑幽居,披云卧石门。

苔滑谁能步,葛弱岂可扪。

嫋嫋秋风过,萋萋春草繁。

美人游不还,佳期何由敦。

芳尘凝瑶席,清醑满金罇。

洞庭空波澜,桂枝徒攀翻。

结念属霄汉,孤景莫与谖。

俯濯石下潭,仰看条上猿。

早闻夕飙急,晚见朝日暾。

崖倾光难留,林深响易奔。

感往虑有复,理来情无存。

庶持乘日车,得以慰营魂。

匪为众人说,冀与智者论。

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
明代刘基

语燕鸣鸠白昼长,黄蜂紫蝶草花香。苍江依旧绕斜阳。

泛水浮萍随处满,舞风轻絮霎时狂。清和院宇麦秋凉。

断句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蓟中作
唐代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夜宿山寺
唐代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唐代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晓)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沙丘城下寄杜甫
唐代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河渎神
唐代张泌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珠帘影斜。

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