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阑桥下水平池,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是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
译文
朱红色的栏杆下是水平如镜的池塘,四周一片宁静,没有丝毫的风吹动,柳树静静地垂下枝条。
这样的景致,让人不禁猜想,是不是水中的仙子因为懒得吟诗,所以碧绿的荷叶上还未曾题上诗句。
注释
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
水仙:水中女神。
吟意:吟诗的兴趣。
罗:丝织品。
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咏新荷》这首诗赞美了荷花的清新与高雅。诗歌开头“朱阑桥下水平池,四面无风柳自垂”便描绘了一个宁静、优美的环境:朱红色的栏杆下是水平如镜的池塘,四周没有风,柳树静静地垂下枝条。这样的环境为荷花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接着,“疑是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两句,诗人将荷花比作水中的女神,以其“吟意懒”来形容荷花的娴静和脱俗。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碧罗笺卷未题诗”来形容荷花的叶片,既表现了荷叶的翠绿和美丽,又赋予了它一种文化的气息,仿佛每一片荷叶都是一张精美的纸张,等待着诗人来题诗。整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赞美了荷花的美丽和高雅,表达了诗人对荷花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庚辰(1040年,即康定元年)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辩,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
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诏书来,生齿复版录;
三丁藉一壮,恶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严,老吏持鞭朴。
搜索稚与艾,惟存跛无目。
田闾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我闻诚所惭,徒尔叨君禄;
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