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菑zī(ㄗ)
⒈ 初耕的田地。
⒉ 开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
⒊ 姓。
统一码
菑字UNICODE编码U+83D1,10进制: 33745,UTF-32: 000083D1,UTF-8: E8 8F 91。
菑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其他字义
菑zì(ㄗˋ)
⒈ 插入:树立:“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
⒉ 枯死而未倒的树:“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⒊ 车辐插入毂中的部分。
⒋ 矮墙。
⒌ 剖析。
英文
to weed grass; land which has been under cultivation for one y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 菑 zī
〈名〉
(1) (形声。从艸,甾( zī)声。荒地,故从艸。本义:古代指初耕的田地)
(2) 同本义 [field that has been under cultivation for one year]
菑,不耕田也。——《说文》。按,古文从田,巛声,小篆又加草耳。不耕田者,不耕而才耕之田也。
不菑畬。——《易·无妄》。董遇注:“菑,反草也。”
田一岁曰菑,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尔雅》
耕获菑畬,时时利赖其用。——明· 徐光启《甘薯疏序》
(3) 又如:菑畬(开垦一年和三年的地);菑亩(初耕的田地)
(4) 直立而枯死的树木 [withered trees]
其菑其翳。——《诗·大雅·皇矣》
周公之状,身如断菑。——《荀子·非相》
词性变化
◎ 菑 zī
〈动〉
(1) 开垦;耕耘 [open up wasteland;reclaim wasteland;plough and weed]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书·大诰》
(2) 又如:菑畬(耕耘;又耕稼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菑攘(开拓;平定)
(3) 另见 zāi“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