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出处

出自南北朝王褒的〔出塞

全诗

飞蓬似征客,千里自长驱。

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

背山看故垒,系马识馀蒲。

还因麾下骑,来送月支图。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飘飞的蓬草就像那远征之人,不辞千里地向前驱驰。

边塞的天空,唯一可见的飞鸟只有大雁,关隘四周也只生长着榆树。

背对着山岭眺望着那些旧日营垒,系好马匹,辨认着那残留的蒲草。

靠着部下骑兵的探察,送来了月支国的地图。

注释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汉武帝时由李延年根据西域传入的乐曲改制而成,内容描写将士的边塞生活,今古辞已亡。

飞蓬:指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的蓬草。

征客:指作客他乡的人。

长驱:长途向前驱驰。

塞禽:边塞上的禽鸟。

关树:边关之地的树。

但:只。

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

背山:背对着山。故垒:古代的堡垒。

系马:拴马。

余蒲:指经过战乱残留下来的蒲柳。蒲,蒲柳,又名水杨、蒲杨,多生于水边。《诗纪》云:“《三秦略记》:‘秦始皇至东海,蟠蒲系马,至今其地蒲生皆绯结。’”

因:凭借,靠着。

麾下骑:即部下的骑兵。

月支:又作月氏,古代西北地区游牧民族,曾于西域建月氏国。此代指敌军。

图:图籍,国家的版图。

参考资料:

1、邓魁英.古诗精华.成都.巴蜀书社.2000.920-921

2、卢盛江.中国古典诗词曲选粹(魏晋南北朝诗卷).合肥.黄山书社.2018.405

3、赵沛霖.八代三朝诗新选.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503

4、陈如江.寻找古典之美 诗词探艺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1-152

赏析

首联写征途之边远。飞蓬,诗人借此来形容自己出塞途中的孤独与凄凉。按照通常的句式,这两句应为“征客似飞蓬,长驱自千里”,诗人加以颠倒,用意在于突出“飞蓬”“千里”的意象,烘托征途之凄苦与漫长。诗人在《寄梁处士周弘让书》一文中有“征蓬长逝,流水不归”之语,于此诗句中,乃已渗透了诗人所怀的“长逝不归”的凄凉。

颔联描写塞外之景。但见旷野之上,飞禽走兽难觅踪迹,唯余大雁翱翔;草木稀疏,仅榆树挺立。此景之概括,尽显塞外之荒凉,而“唯”、“但”二字,更巧妙地勾连起诗人心中对江南繁华景象的深切怀念。南国的花团锦簇、莺歌燕舞、碧波荡漾,与眼前这黄沙漫漫、寒风凛冽的塞北,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身为文人却身披戎装的诗人,对这份差异的感触尤为敏锐,记忆尤为深刻,正如王褒入北前所作《燕歌行》所展现的那般,凄切之音,尽述关塞苦寒,非亲身经历难以言喻。然“塞禽唯有雁”之句,其意远不止于描绘塞外荒凉。雁之南飞,触动了诗人内心最柔软的思乡与忧国之弦。飞蓬与飞雁,两者并置,对于跋涉于塞上的征人而言,皆是触动愁绪之物。而诗人,更因其独特的南迁经历,使得“雁”字承载了更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既有对家的深切思念,亦有对故国的无尽忧虑。明代张溥在《王司空集题辞》中的评价,恰切地揭示了诗人这种情感与身份交织的复杂性。故而,“塞禽唯有雁,关树但生榆”之句,质朴中见雄浑,言简而意远,引人深思,回味无穷。

颈联系旧战场所见。诗人背倚崇山,远眺而去,满目皆是斑驳的故垒,它们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烽烟;而当诗人系马细寻,那些残破的军营,虽已轮廓模糊,却依然能依稀辨识。“看”与“识”二字的运用,堪称精准传神。“看”字直指故垒的破损明显,一目了然;而“识”字则微妙地表达了余留痕迹的难以辨认,需细心方能辨识。两字各得其妙,相互间不可替代,精准捕捉了诗人探寻旧战场时的细腻情感与深刻体验。

尾联点出这次出塞的原因。正当诗人沉浸于古战场的沉思之际,忽见麾下将士策马而来,手中紧握的,是敌方小月氏的布防图。王褒,这位在北周曾任车骑大将军的勇士,其征战生涯中不乏辉煌篇章,而今面对“月支图”,不难推测,他此次出征,正是为了抵御小月氏对北周疆土的侵扰。至于战争的最终走向,诗篇在此处巧妙留白,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然而,从诗人“看故垒”的沉稳与“识余蒲”的敏锐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对于即将到来的战事,已做好了充分的战略准备与心理建设,展现了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形象。

王褒的前半生是在梁朝度过的,南朝的文学气氛对他熏陶很深,他的前期诗歌是以“淹雅纤巧”见长的,但这首诗却意境廓大,语言上能尽洗铅华,绝无琢饰,是大异于他作的。这首诗中间四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但有对无粘),显示出从新体到律体演进的步伐,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南北诗风的初步融合。

参考资料:

1、陈如江.寻找古典之美 诗词探艺录.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51-152

2、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1358-1359

简析

这首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前两句总写千里塞外广阔荒凉的景象,烘托征途之凄苦漫长;三、四句从大雁和榆树落笔,进一步突出塞外的荒凉,并暗含与江南秀丽风景的比照;后四句句转向人物行动的描写,并在最后紧扣“出塞”题目,道出此次出塞的目的。这首诗用辞度句于平淡中见功力,质实中现风神,全篇气象苍茫阔大,风格刚劲遒健,声调悲凉雄壮,充分显示了诗入由南入北后的诗风转变。

创作背景

王褒原为南朝的宫廷文人,所写乐府诗,在南梁时就具备一种清新刚健之气。王褒归北后的创作,由于受到北方生活风俗的影响,一洗南朝宫廷文学的脂粉气,诗歌内容较之过去充实了许多,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写下不少朴素刚健的作品。这首《出塞》明显属入周之作,是其中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黄忠.沂蒙大观.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913

2、卢有泉.北朝诗歌研究.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285-286

王褒

王褒,字子渊,西汉人,文学家,生卒年不详。蜀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墨池坝)人。其生卒年失载,只知他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时期。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洞箫赋》等赋十六篇,与扬雄并称“渊云”。 ► 王褒的诗词 ► 王褒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