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出处

全诗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魏君。

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

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

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

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

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仰慕段干木,使秦国偃旗息鼓不敢进犯魏国。

我仰慕鲁仲连,谈笑之间使秦军撤退。

可贵的是在世上不受富贵笼络,在人家遭难时替人家排难解忧。

立了大功却不受赏赐,高尚的气节与众不同。

交给他们官印不肯接受,难道还肯接受圭璋?

(对于他们来说)同时佩两枚官印光耀门庭的事,与自己却好像浮云一样。

注释

希:仰望。

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人时人赞他有文有才,怀君子之道,声驰千里。但他隐居陋巷,不肯为官。魏文侯请他出任宰相,他不肯接受。魏文侯乘车到他门口,都俯身在车的横木上向他致敬。

偃息:仰卧、安卧。

藩魏君:保卫了魏君。

慕:仰慕。

鲁仲连:战国时齐人。很有正义感。曾周游列国,为人排难解纷但功成之后,以受赏为耻,高风亮节卓尔不群。

当世:那时的天下之士。贵:指高贵。

不羁:不受约束。

卓:崇高。

不群:超群

临:面对。组:丝织的绶带。当官的印氧通常挂在绶带上,系于腰间。绁:系住的意思。

对:面对。珪:同圭。古代帝王、诸侯举行礼仪时所用的板状玉器,上尖下方。

连玺:同时佩两枚官印。

参考资料:

1、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6-406

2、王祖舜 张惠兰 刘早兴.《咏史八首》读左思.文史月刊,2014(03):68-73

简析

咏史八首·其三》是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先表达对段干木和鲁仲连隐居辅佐魏国君主、谈笑间退却秦军事迹的敬仰;接着概括了这些高士的共同特点和高洁品质;最后进一步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他们对权贵的蔑视与对名利的淡泊表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通过对古代高士的赞美,表达了对高尚品德与独立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组诗中的第三首。《咏史八首》写于左思早年时期,而具体写作时间难以断定。仅从诗提供的情况看,大体可以说写在左思入洛阳不久,晋灭吴之前。诗中写到左思在洛阳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所形成的特有感情。左思是因为他的妹妹左棻被选入宫而举家来到洛阳的。晋武帝泰始元年(273年),晋武帝选中级以上文武官员家的处女入宫,次年又选下级文武官员及普通士族家的处女五千人入宫。左思的父亲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入洛阳的时间,大体可以断定在泰始元年(273年)以后。左思来到洛阳,主要是想展示自己的满腹经纶,以期取得仕途上的畅达,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铺平道路,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左思从谋求仕途所遭遇的种种坎坷、艰难,了解到晋的政治腐败,并反映在《咏史八首》诗中。这些诗也不能说是左思居洛阳很久才写成的。诗中有“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其一)句。晋灭东吴,是在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咏史八首》作于太康元年(280年)以前。

参考资料:

1、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96-406

2、王祖舜 张惠兰 刘早兴.《咏史八首》读左思.文史月刊,2014(03):68-73

左思

左思(约250~305)字太冲,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三都赋》颇被当时称颂,造成“洛阳纸贵”。左思自幼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左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300年),因贾谧被诛,遂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年),因张方进攻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 左思的诗词 ► 左思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