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出处

全诗

十月原野枯,连山起狂烧。

高焰过危峰,飞火入遐峤。

玉石被焚灼,谁能见辉耀。

猿猱失轻捷,亦不暇相吊。

长风又助恶,怒号生万窍。

炎炎赤龙奔,划划阴电笑。

愿倾寒江潮,势逆难沃浇。

愿倾天河水,虽顺云衢遥。

青松心已烂,蔓草根未焦。

小农候春锄,寒客失冬樵。

谁知兼并子,平陆闲肥饶。

不易天地意,长养非一朝。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十月的原野一片枯黄,连绵山脉燃起了猛烈的大火。

高高的火焰越过险峻山峰,飞舞的火光冲入远方的山峦。

珍贵的玉石被烧毁,人们再也无法看见它们耀眼的光芒。

猿猴们失去了安逸的栖身之地,也来不及互相悼念。

狂风助长了火势,火焰愤怒地在无数个窍口咆哮。

火龙奔腾,阴云中电光闪烁,发出嘲笑之声。

盼望能引来寒江的潮水,将火势逆转,使其不再蔓延。

我愿倾尽天河之水,即使它顺着云间之路流向远方。

青松的心已经被火焰侵蚀,蔓草的根却未被烧焦。

小农在等待春天的耕作,而寒冷的旅客失去了冬天取暖的柴火。

谁能知道这片土地上曾有多少生灵,平原与田野如何富饶而宁静。

天地的意图难以改变,长久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注释

峤:山尖而高。

焚灼:烧,焚烧。

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

云衢:

简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火的景象,表达了自然界的力量和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火势猛烈,烧毁了珍贵的宝物,破坏了动物的栖身之地,令人无法相互慰藉。诗人希望能够借助自然的力量来扑灭火势,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诗人还通过对青松和蔓草的描写,暗示人与自然相比,生命力脆弱而有限。最后,诗人提到了天地的意图和长时间的培育,强调了自然界的伟大和人类应该顺应自然的智慧。 这首诗词在形象描写上富有变化和对比,通过火焰、狂风、火龙等形象的运用,展现了山火的猛烈和可怕。同时,通过描绘被烧毁的玉石和失去栖身之地的猿猴,表达了火灾带来的损失和痛苦。整首诗词以自然界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抒发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对人类处境的思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梅尧臣的诗词 ► 梅尧臣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