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谁能跃马常食肉?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
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随时过遣休生受。几叶绵,一片绸,暖后休。
戴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妻儿胖了咱消瘦。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
译文
带着野花,拿着村酒,烦恼怎么能来到心头?谁能够骑大马,常吃肉?种两顷田,养一头牛,能吃饱也就满足了。
辅佐国王安邦治国的心,能上天揽云的手,如果命里注定没有就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辛苦地云追求。有几叶绵,一片绸,能够保暖就够了。
带着月光行,披着星星走,独自住旅店,过寒食日,离开家乡又到了凄凉的秋天。妻儿胖了我却瘦了。睡觉时在忧愁,出行时刀在忧愁,直到死了才算到头了。
注释
跃马常食肉:指高官厚禄,富贵得志。
一具:一头。
刚求:硬去追求。刚,此指刚硬意、偏意。
过遣:消遣、过活。生受:辛苦、为难。
寒食:节令名,清明的前一天或两天,古俗此日禁止生火。
这组《四块玉·叹世》,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带野花,携村酒,烦恼如何到心头。”中国古代男子也有插花的习俗。尤其是宋元时期,男子热衷戴花的程度是须眉不让巾帼。作者头上插着乡下的野花,手里拿着自酸的村酒,虽然简朴,但却道遥自在,远离烦恼。“跃马常食肉”是用典。《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蔡泽)谓其御者曰:‘吾持梁刺齿肥(“刺齿”二字当作“啮”),跃马疾驱怀黄金之印,结紫绶于要,揖让人主之前,食肉富贵,四十三年足矣。”后以“跃马”指贵显得志。食肉指享受优厚的俸禄。正如李白所云:“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富贵荣华都是如此的短暂。二顷田,一具牛,饱后休。”两顷田,一具牛,是马致远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生计所需,自给自足,已泯除“劳心者”、“劳力者”尊卑之分的成见。这几亩薄田、一头黄牛的生活,着实清苦,但作者觉得能吃饱喝足就已很幸福。明代钟惺《古诗归》评陶渊明诗云:“高人性情,细民职业,不作二义看,惟真旷远人知之。”“陶公山水朋友诗文之乐,即从田园耕凿中一段优勤讨出,不别作一副旷达之语,所以为真旷达。”作者也达到了陶渊明的这种真旷达境界。“佐国心,拿云手,命里无时莫刚求。”作者当年经邦济国的一腔热血,直上云霄的雄心志向,都随着宦海的不如意而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作者的一声叹息“命里无时莫刚求”,其中包含了多少士子的心酸无奈。在那个“九儒十丐”的年代,文人的梦想都在这一声叹息中化为乌有。“随时过遣休生受”,作者乐天安命,放下对功名利禄的执着,解脱对“所求不得”的忧苦,无喜无悲、得失两忘,随遇而安,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和独到的人生感悟。“几叶绵,一片绸”照应着上首的“二顷田,一具牛”,同样是简单的农家生活,但由于作者耐得寂寞、耐得潦倒、耐得贫苦,所以在其中得到了身心的满足。
第三首写作者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妻儿的思念。“带月行,披星走,孤馆寒食故乡秋。”作者当年为衣食名利,背井离乡,披星戴月,东奔西走。“孤馆寒食故乡秋。”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晋文公为了让隐居的介子推再次踏上仕途,放火烧山,结果介之推被焚死,晋文公为悼念他,就定于那日禁火寒食。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游子的孤单,而且作者从寒食到深秋一直在疲于奔波,作者心情的凄苦可想而知。他独宿孤馆,乡思萦怀,所以接着写“妻儿胖了咱消瘦”,妻儿是不是和我样愁苦?是胖了还是瘦了?自己的漂泊困顿何时能够结束?什么时候才能和他们团聚?最后,作者终于迸发出了“枕上忧,马上愁,死后休”的感慨,使散曲所要抒发的感情喷薄而出。枕上,指睡梦中。马上,指为谋衣食,跋涉于旅途。这首小令将作者的羁旅愁情、身世之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总之,这三首散曲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用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辞藻各得其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组曲子,前两首写作者隐居生活的惬意自在;第三首写作者对仕宦奔波的厌倦和对妻儿的思念。这三首散曲写景都是眼前所见,不用浮词雕饰,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俚俗的白话和清雅的辞藻各得其所,将作者的羁旅愁情、身世之感抒写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这三首作品,写作时间不一,但都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内容相近。青年时期的马致远,是积极入世的,虽生不逢世,用违其志,而豪情未减,所发多为慷慨激越之音。随着二十年宦海浮沉,历尽飘泊之苦,不能不发出“困煞中原一布衣”的感叹。不过这时还有牢骚,还有不满。及至由壮而衰,由衰而老,壮志消磨殆尽,慢慢地连这点牢骚也没有了,对人间的荣辱、得失、是非,几乎全部失去了热情,因而高唱起“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的调子,力图从宁静恬退的隐士生涯中,求得精神上的解脱和满足。《四块玉·叹世》三首就反映了这种情绪。
参考资料:
1、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