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

出处

全诗

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

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

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

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従横满醉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新增筑造的园亭新栽了很多的草木,伤心风雨频频吹打,使很多花儿凋零。

竹子好像是想要迎接初夏的到来,芍药花好像还在相送晚春归去。

傍晚时分出城,路上还有路人相伴同行,带着酒壶,坐在草地上尽情地喝酒,不知喝了多少轮。

从园里回来的时候,心中的欢喜谁又能理解知晓,路上到处都喝酒喝醉而归家的人。

注释

频频:屡次,连续不断。

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醉人:喝醉酒的人。

赏析

首联:点出游访原因与天气状况,引发愁绪:“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首句写陈氏新筑园亭且栽种新草木,展现出园亭的新气象,也暗示园主希望与友人分享喜悦的心情。次句却笔锋一转,交代近期风雨不断的天气状况,盛开的花朵遭受摧折,满地残花,这一景象令诗人愁怨不堪 ,叹息美好事物的短暂。

颔联:展现自然生机,体现乐观态度:“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在园中漫步,看到翠竹重生、芍药璀璨。作者用 “迎初暑” 描绘出春末夏初竹叶青青、茂密挺拔的景象,赋予筼筜人的情感,仿佛它在迎接初暑;“送晚春” 则写出芍药似乎对春天恋恋不舍,仍在盛开,挽留着春天。尽管桃花、梨花等已凋谢,但眼前的翠竹和芍药,让诗人看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没有沉浸在落花的伤感中,体现出诗人乐观、积极的心态。

颈联和尾联:描绘出游畅饮情景,突出愉悦心境:“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傍晚出城,诗人与友人相伴,带着酒壶,不拘小节地坐在草地上畅饮,开怀尽兴,不知喝了多少轮,展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游玩时的畅快。“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游玩归来,诗人心中满是欢喜,可这种喜悦却无人能懂。路上到处是喝醉的人,从侧面烘托出当时饮酒氛围的热烈,也进一步表现出诗人此次出游的愉悦心情。

整体:借景抒情,展现旷达心境:这首诗通过描写游园所见之景和与友人饮酒作乐的场景,借景抒情。虽然开篇因风雨损花有些许愁绪,但诗人很快从自然美景中获得慰藉,与友人尽情畅饮,最后带着喜悦而归。结合诗人被贬筠州的创作背景,在这样的困境下,诗人仍能有此心境,展现出他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气度,面对人生挫折时顺其自然的心境。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苏辙的诗词 ► 苏辙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