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宴清都·送马林屋赴南宫分韵得动字

柳色春阴重。东风力,快将云雁高送。书檠细雨,吟窗乱雪,井寒笔冻。家林秀桔霜老,笑分得、蟾边桂种。应茂苑、斗转苍龙,唯潮献奇吴凤。

玉眉暗隐华年,凌云气压,千载云梦。名笺淡墨,恩袍翠草,紫骝青鞚。飞香杏园新句,眩醉眼、春游乍纵。弄喜音、鹊绕庭花,红帘影动。

注释

⑴宴清都:词牌名,又名“四代好”,《清真集》、《梦窗词集》并入“中吕调”。双调一百零二字,前片十句五仄韵,后片十句四仄韵。

⑵南宫:据《宋史·职官志》:“咸平中,遂任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者,太祖、太宗诸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据此,马林屋应是位进入“南宫”任职的官员。

⑶井:一本作“天”。

⑷唯:一本作“谁”。

⑸华年:一本作“年华”。

鉴赏

“柳色”三句,既点出时在春季,又借喻马林屋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东风力”,也暗示出马林屋是经人援手,才进入南宫的。“书檠”三句,即景扣题“分韵”填词。言室外气候多变,因“倒春寒”而下起雨夹雪。室内的气温很低,使笔砚冻结发硬,但大家分韵填词的兴趣不减,时而笔走龙蛇,书写的词句如那茫茫细雨绵绵不绝;时而吟诵声起,吟唱声震得窗外的雪花乱舞。“家林”两句,言马林屋取出家乡寄来的经过霜冻显得格外红润的桔子分给大家尝鲜。大家高兴地接受赠桔,好像也分享到朋友进入南宫的荣誉一般。“应茂苑”两句。言马林屋时来运转,流年大吉。词人说:天上的北斗斗柄已经指向苍龙星座,象征着你马老兄官运亨通,进入南宫任职。这种殊荣,好像是获得随潮而来的珍奇的“吴凤”那样幸运。

“玉眉”三句,状马林屋的外貌、气概。言马林屋的秀眉之中隐隐透现出一种中年人的英俊风采,他如今豪气凌云,简直能够平吞云梦大泽。“名笺”三句,“鞚”,马笼头。言马林屋身穿皇上恩赐的草绿色的官服,骑着大红马,手提青色的马勒丝带,牵着马笼头,去南宫赴仕。进宫后,他可以随意在名贵的玉版笺上点染上淡淡的墨色作画,或是挥笔书写。“飞香”两句是说:你可以在那里醉眼朦胧,尽兴游春,空气中飘过来的缕缕杏花香,更激发出你的灵感,新清的诗句由此不断吟诵出来。“杏园”,孔子曾在杏坛设帐授徒,这里以“杏园”暗指马林屋也是在南宫任教授之职。“弄喜音”两句,言马林屋进入南宫的喜讯由喜鹊飞到他家的庭院中不断鸣叫报告,马林屋的爱人正焦急地在帘后来回走动,等候他的归去。马林屋的内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焦急心情跃然纸上,由此也可见两人情深意蜜。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吴文英的诗词 ► 吴文英的名句

猜您喜欢
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
宋代张炎

扬舲万里,笑当年底事,中分南北。须信平生无梦到,却向而今游历。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野人惊问,泛槎何处狂客!

迎面落叶萧萧,水流沙共远,都无行迹。衰草凄迷秋更绿,唯有闲鸥独立。浪挟天浮,山邀云去,银浦横空碧。扣舷歌断,海蟾飞上孤白。

山下泉

漾漾带山光,澄澄倒林影。

那知石上喧,却忆山中静。

湘江曲
唐代张籍

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蘋茫茫鹧鸪飞。

薄命女·天欲晓
唐代和凝

天欲晓,宫漏穿花声缭绕,窗里星光少。

冷露寒侵帐额,残月光沉树杪。梦断锦帷空悄悄,强起愁眉小。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帝台春·芳草碧色
宋代李甲

芳草碧色,萋萋遍南陌。暖絮乱红,也知人、春愁无力。忆得盈盈拾翠侣,共携赏、凤城寒食。到今来,海角逢春,天涯为客。

愁旋释。还似织。泪暗拭。又偷滴。谩伫立、遍倚危阑,尽黄昏,也只是、暮云凝碧。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得。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

夜游宫·叶下斜阳照水

叶下斜阳照水。卷轻浪、沈沈千里。桥上酸风射眸子。立多时,看黄昏,灯火市。

古屋寒窗底。听几片、井桐飞坠。不恋单衾再三起。有谁知,为萧娘,书一纸。

天香·蜡梅

蟫叶黏霜,蝇苞缀冻,生香远带风峭。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澹薄,偷分寿阳纤巧。

银烛泪深未晓。酒钟悭、贮愁多少。记得短亭归马,暮衙蜂闹。豆蔻钗梁恨袅。但怅望、天涯岁华老。远信难封,吴云雁杳。

画地学书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

凌虚台记
宋代苏轼

  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