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月仍高悬夜空映照着长城。
注释
新声:新的歌曲。
关山:边塞。
旧别:一作“离别”。
撩乱:心里烦乱。
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30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6-79
3、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5-486
4、佘正松.边塞诗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163-169
5、王兆鹏 杨雪莹.小磨诗坊·边塞.武汉:崇文书局,2019:90-93
前三句极写边愁。随着舞蹈的变换,“琵琶”又奏出新的曲调,但不管怎么变换,在内心充满思亲怀故愁绪的人听来,似乎“总是”在弹奏出“关山”别离的悲歌苦调,徒增心中纷乱的“边愁”和“不尽”的“别情”。诗歌至此,已将愁说尽,不能自已,再深掘愁思,已无余地。如何作结,更见功力。 这首诗主要描写征戍者在军中听乐观舞所引起的边愁。
王昌龄不愧是“七绝圣手”,结语施以奇笔,突奏异响,以“高高秋月照长城”的雄伟壮阔之景,将征人浓郁的边愁一笔撇开,而翻出豪宕情怀。此句虽为景语,但诗人融情于景,在秋风朗月的广漠背景下,遥望长城万里的壮丽河山,使征人由对其热爱而意识到自己保卫河山的神圣职责,个人的区区“边愁”就不足挂齿了,从而使征人忠勇爱国的高旷情怀在壮丽之景的展示中得到完美体现。
此诗构思新颖,多次转折,前三句与结句是一大转折,其中“换新声”与“旧别情”为一小转折,“总是”二字状愁绪的强烈,亦颇传神。这不仅使诗歌奇想层出,亦表现出诗人“绪密而思清”(《新唐书·王昌龄传》)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6-79
2、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5-486
3、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118
4、佘正松.边塞诗选.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163-169
盛唐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都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王昌龄采用乐府古题写的此类边塞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参考资料:
1、黄岳洲.中国古代文学名篇鉴赏辞典(上卷).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13:539-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