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

宋代汪藻

草草官军渡,悠悠敌骑旋。

方尝勾践胆,已补女娲天。

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

乾坤满群盗,何日是归年!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官军仓皇渡江南逃,金兵却悠然自得地乘势南下。

就像勾践卧薪尝胆,女娲炼石补天一样,复国中兴之路虽然十分艰辛,可是还是大有可为。

然而各路将领纷纷袖手旁观,致使国家日益陆沉,民不聊生。

现在到处都是金兵,诸将抗敌无方,怎么进行抗敌斗争,多久才是收回国土的日子!

注释

敌骑:敌人的骑兵。

阴拱:谓暗中坐观成败。

倒悬:比喻处境极其困苦或危急。

赏析

诗人在开头两句直截了当地描绘出己酉之乱的景象,点明了令人耽忧的危难局势,诗人的感情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抒发的。“草草”二字,尽显南宋官军退逃时无心抗战、匆忙慌乱之状,“悠悠”一词则活画出金兵所向无阻、趾高气扬的神态。两相对比、触目惊心。这两个叠音词的使用,还巧妙地传达出这场劫难的规模巨大和时间的长久,可谓精炼贴切,言约意丰。作为宋军从北向南退守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长江,旋即也成为敌人的悠悠饮马处,国家所面临的空前危难就自不待言,诗人的忧虑也就不言而喻了。

次联的写法非同一般的紧承首联,而是宕开一笔,去回顾己酉乱前曾出现的令人欣慰的局面。先用越王勾践故事:勾践立志报仇复国.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兴越,再用补天神话:女娲氏见天倾东南。于是炼五色石以补苍天。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意图在于表面,靖康乱后,历经艰辛,尚能使国家免于灭亡的命运而在东南建立起南宋政权,虽然现在敌人得势,但只要坚定抗战.发扬卧薪尝胆、炼石补天的精神,雪耻复国的胜利也能实现。

第三联又一笔挽回,与首联呼应.回到当前的形势上来。“诸将争阴拱、苍生忍倒悬”二句,令诗人痛心疾首:大将们都按兵不动,袖手旁观,只知拥兵自重,置国家安危、民族存亡于不顾,沦落敌手的人民只能忍受着巨大痛苦而解救无望。诗人有着强烈的愤懑和谴责,对受苦百姓又含着深切的同情,其爱憎立场,十分鲜明,于封建时代的士大夫来说,这种感情是非常可贵的。

尾联承接前面六句并顺势达到情感高潮.是诗人发自胸中的呼喊。由于诸将们拥兵自重,不敢抗敌,致使金兵占领了大片国土,河山破碎,强盗横行,黎民遭殃,诗人是格外愤慨和焦急。结句则用前人成句:李白《奔亡道中》:“万重关塞断,何日是归年”杜甫也有“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李、杜诗中都表示的是游子旅客思归的焦虑和苦恼,多不出个人情感的范围,而汪藻此时的慨叹,不全是为个人遭际,主要还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发出的心声。因而这就比李、杜诗有更深的意义,有更为强烈的震撼力量。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精于选词炼字。如颈联中一个“争”字与一个“忍”字相对,既客观描述了诸将拥兵自重的情形和人民忍受着痛苦,又同时表达了诗人谴责与同情的两种态度。从这首诗的写法中,可以看到诗人受江西诗派的一些影响,而从其忧国伤时,感情深沉自然来看,与杜诗更为相似。

参考资料:

1、傅德岷,李书敏.《中华爱国诗词散文鉴赏大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7.139-140

简析

《己酉乱后寄常州使君侄》首联中的“草草”凸显了宋军渡江南窜仓促慌乱的狼狈相,“悠悠”极写敌人骑兵目中无人、趾高气扬的骄态。两个叠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突出表现了作者对于懦弱官军的失望、对嚣张敌人的憎恨。此诗反映了官军腐败无能自私、敌人猖狂侵扰、人民生活痛苦、天下混乱一片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金兵的无比痛恨、对宋朝统治者的强烈谴责、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建炎四年(1130)下半年。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十一月,金兵大举南下,攻陷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十二月攻陷常州(今江苏常州市)。继而破江东诸郡,挥戈直抵越中。建炎四年(1130)正月,宋高宗赵构乘船沿海南逃,明州(今浙江宁波市)失陷。“靖康之乱”后费尽艰辛建立起来的南宋王朝,顿时岌岌可危,江南百姓遭受空前劫难。由于韩世忠、岳飞等爱国将领率兵还击,五月,迫使金兵退回到江北。当时,汪藻正在朝中任职。他看到国难当头,百姓惨遭涂炭,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愤慨,写下了这首忧国感时的诗篇。

参考资料:

1、吕进.《爱我中华诗歌鉴赏·古代二分册》.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52-53

汪藻

汪藻(1079~1154)北宋末、南宋初文学家。字彦章,号浮溪,又号龙溪,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汪藻的诗词 ► 汪藻的名句

猜您喜欢
西阁夜
唐代杜甫

恍惚寒山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可怜子,无衣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
唐代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

喜李彦深过聊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异县相逢白发新。

恨我不如南去雁,羡君独是北归人。

言诗匡鼎功名薄,去国虞翻骨相屯。

老眼天公只如此,穷途无用说悲辛。

过广陵驿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

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
唐代李白

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

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与论文章。

愿扫鹦鹉洲,与君醉百场。

啸起白云飞七泽,歌吟渌水动三湘。

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买春芳。

玉楼春·寂寂画堂梁上燕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王荆公旁听文史
宋代〕 《青琐高议》

  王荆公介甫,退处金陵。一日,幅巾杖屦,独游山寺,遇数客盛谈文史,词辩纷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顾。有一客徐问公曰:“亦知书否?”公唯唯而已。复问公何姓,公拱手答曰:“安石姓王。”众人惶恐,惭俯而去。

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卜算子·雪月最相宜

雪月最相宜,梅雪都清绝。去岁江南见雪时,月底梅花发。

今岁早梅开,依旧年时月。冷艳孤光照眼明,只欠些儿雪。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
宋代洪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