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

翁仲遗墟草棘秋,苍龙双阙记神州。

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逢是楚囚。

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

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废墟里的翁仲铜像,伴随着荒草野棘寒秋,让我想起那苍龙双阙,就在那遥远的故国神州。

原只知终养残年,盼望回到久别的故土,忽而朋友相逢,仍痛感是那阶下的楚囚。

可叹,日月尽随着天空向北旋转,古今谁见过大海朝西倒流?

如今,眼前的两位朋友,旧日的风流依然存在,且趁此痛饮一醉,任随那万事自去自休。

注释

镇州,就是宋时的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正定。文举:指白华,字文举,曾任金朝枢密院判官,为金哀宗的重要谋臣,后投降蒙古。百一:指王鹗,字百一,金末状元,后降蒙古,官至翰林学士。

“翁仲”句:化用唐代柳宗元《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中“翁仲遗墟草树平”句。翁仲,传说秦朝阮翁仲身长一丈三尺,勇力过人,曾受秦始皇命出征匈奴。阮死后,秦始皇仿照他的身形铸铜像竖在咸阳宫门外。后来便称铜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

苍龙双阙(què):指宫城的东门。苍龙,中国古代天文学用苍龙来表示东方的星宿,后来便也用来表示东方。

神州:中国,这里指金朝都城汴京。

唐土:指诗人的故乡山西。周成王时,分封弟弟唐叔虞在今山西地区(就是晋国),因此又称山西为唐土。

忽漫:忽而,偶然。

楚囚:这里是作者自指。据《左传·成公九年》记载说,楚人钟仪被囚禁在晋国,仍然戴着南方楚国的帽子(就是所谓南冠);晋侯叫他弹琴,他弹的也是故乡南国的曲调。后来“南冠”、“南冠楚囚”便被用来作为囚徒的泛称,同时也暗含有拘囚异乡,怀土思国而郁郁难欢的意思。

“日月”句:意思是整个世界都不得不俯首听命于蒙古的强权。

“古今”句:意思是历史无法逆转,灭亡的金朝再也无法恢复。

二老:指白华和王鹗。

风流:才情风度。

从教(jiào):任随,索性。

参考资料: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8-240页

2、章必功著.《元好问暨金人诗传 上》.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第213页

简析

《镇州与文举百一饮》是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首联先写荒凉残破的景象,然后直书金朝神州故都汴京;颔联由国事及身事,写诗人的故国之思;颈联将一个孤臣孽子绝望悲伤的心境和盘托出;尾联发出无可奈何的悲叹,三位金国故臣,只有一醉方休。全诗对仗排偶、质朴隽永,表露了知己相逢、酒酣耳热、去国不遇之情,同时也托出诗人的亡国之痛,长歌当哭,沉痛入骨。

赏析

首联“翁仲遗墟草棘秋,苍龙双阙记神州。”上句翁仲被荆棘荒草掩埋,写出了荒凉残破景象,一个“秋”字,更使这残破景象带上了一阵阵的寒意,秋风瑟瑟,荆棘丛生,荒草披离,翁仲蒙尘这些景象,象喻了金朝亡国的残景。下句则直书金朝神州故都汴京。故国已亡,京都已废,只剩下饰以苍龙的双阙还能让人记起这曾经是故国的京城。故国早已成为历史遗迹,只能够在心头回忆旧日神州的苍龙双阙了。写老友聚饮,似应从幸会与畅饮落笔,但该诗却突兀而起,劈头去写故国的残破景象,犹似飓风骤起,不知何来。诗人怀念故国的深情是何等的深厚,蕴蓄于胸,难以止抑。该盘空而起的诗句,增添了诗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颔联“只知终老归唐土,忽漫相看是楚囚”,如果说,首联写的是诗人的亡国慨叹的话,那么颔联则是由国事及身事,写诗人的故国之思了。诗人国破家亡之后,流离迁徙,想回故乡而未,而今老友对视,彼此都是亡国之徒。诗人二十七岁南渡避乱时曾有很大抱负:“重看官家筑晋阳”(《过晋阳古城》)“只知终老归唐土”似言少壮之事。而今壮志未酬,反成楚囚。颔联语极辛酸,在递进中表现了诗人对故园深挚的思念。

颈联“日月尽随天北转,古今谁见海西流?”长歌当哭,沉痛入骨。一个孤臣孽子绝望悲伤的心境和盘托出。太阳和月亮都随着天空向北旋转,以日月交迭,故土易主,写金亡之后大片国土都为蒙古统治者所有,整个世界都不得不俯首听命于蒙古。下句“海西流”写乾坤倒转。表现历史无法逆转,灭亡了的金朝再也不能恢复了。该联,明用《淮南子·天文训》中的“天倾西北”,暗指蒙古。一句写元蒙执柄,一句写复国无望,诗人心中流淌的亡国之痛的激流,怀念故园的狂涛,汇成了老友对酒酣饮之际感情的潮水,涌于笔端,铸成了撼天动地的诗句。

尾联“眼中二老风流在,一醉从教万事休。”虽说眼前的二老,不减旧日的风度标格,可是面对这亡国丧家的现实和由此而引发的悲愤之情,却无可奈何。三位金国故臣,只有一醉方休了。这无可奈何的哀叹,是在更深的层次上抒发了诗人的丧家亡国的感情。

该诗首联写国事,由今及昔,由现实的时空及心理时空。颔联转写身事,由昔及今,由昔日的愿望抱负及今日的身份处境,颈联转写时事,由天及地,意象虚浑,包蕴极丰。该三联联联对比,通过今昔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对比,昔日的抱负与今日的处境的对比,以及今日时局与自己所期盼的巨大落差的对比,使诗歌形成巨大的张力,于腾挪跳跃中表达了诗人巨大的悲痛。

参考资料:

1、齐存田著·《遗山诗词赏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09

创作背景

蒙古定宗海迷失后元年(1249)夏,元好问来到镇州,筹刻《中州集》。当时,元好问已在镇州获鹿县建起了鹿泉新居,过上了比较安逸闲适的遗民生活。但在诗人的心中,亡国之恨却总难以平静下来。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白华、王鹗聚饮之时所作。

参考资料:

1、郑力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元好问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元好问的诗词 ► 元好问的名句

猜您喜欢
晚过狮子林

无地堪逃俗,乘昏复到林。

半山云遏磬,深竹雨留禽。

观水通禅意,闻香去染心。

叩门惊有客,想亦为幽寻。

官桥柳色
明代朱栴

桥北桥南千百树,绿烟金穗映清流。

青闺娟眼窥人过,翠染柔丝带雨稠。

没幸章台成别恨,有情灞岸管离愁。

塞垣多少思归客,留着长条赠远游。

清江引·长门柳丝千万结
元代曹德

长门柳丝千万结,风起花如雪。离别复离别,攀折更攀折,苦无多旧时枝叶也。

长门柳丝千万缕,总是伤心树。行人折嫩条,燕子衔轻絮,都不由凤城春做主。

答韩翃
唐代柳氏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卜算子·凉挂晓云轻

凉挂晓云轻,声度西风小。井上梧桐应未知,一叶云鬟袅。

来雁带书迟,别燕归程早。频探秋香开未开,恰似春来了。

春从天上来·海角飘零
金朝吴激

会宁府 遇老姬,善鼓瑟。自言梨园旧籍,因感而赋此。

海角飘零。叹汉苑秦宫,坠露飞萤。梦里天上,金屋银屏。歌吹竞举青冥。问当时遗谱,有绝艺鼓瑟湘灵。促哀弹,似林莺呖呖,山溜泠泠。

梨园太平乐府,醉几度春风,鬓变星星。舞破中原,尘飞沧海,飞雪万里龙庭。写胡笳幽怨,人憔悴、不似丹青。酒微醒。对一窗凉月,灯火青荧

鹧鸪天·赏荷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眼中

眼中时事益纷然,拥被寒窗夜不眠。

骨肉他乡各异县,衣冠今日是何年?

枯槐聚蚁无多地,秋水鸣蛙自一天。

何处青山隔尘土,一庵吾欲送华颠。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
书来聊得慰怀思,清镜平明见白髭。

明月高楼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诗。

风光流转何多态,儿女青红又一时。

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

和答木庵英粹中

四海疲攻战,馀生寄寂寥。

花残从雨打,蓬转任风飘。

有兴歌长野,无言立短桥。

敝庐犹在眼,殊觉路途遥。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