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译文
汉朝的李将军,三代都是将门虎子。
刚刚成年就颇具兵法奇策,年纪轻轻已具壮士气概。
长驱直入追逐塞上的匈奴人,深入单于的壁垒中。
旌旗面对面地陈列,响起悲壮的军乐声。
太阳在沙漠的边陲落下,烟尘里依然不断传出战争的喧嚣。
计划一举歼灭骄横的胡虏,而不只是消灭匈奴王的侍从。
然而(李陵)失去了大军的援助,于是背负上了投降游牧民族的耻辱。
从小就蒙受汉庭的恩德,怎能忍受坐下来思考这种屈辱?
内心期待着自己能够报效朝廷,没能舍身就死。
殷切期望子卿你啊,除了你谁还能理解我呢?
注释
结发: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以指初成年。
陲:边疆、靠近边界的地方。
骄虏:骄横的胡虏。
名王:指古代少数民族声名显赫的王。
婴:缠绕。
穹庐: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
投躯:舍身;献身。
引领:伸颈远望。多用来形容期望殷切。
子卿:苏武,字子卿,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得以获释回汉。
王维创作此诗时,年仅十九岁。这首诗是一首“复古”的作品,诗歌语言质朴流畅,不像六朝诗那样语词雕琢华美。在王维之前,陈子昂曾经提倡学习汉魏五言诗:“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修竹篇序》),期望诗歌能够传达人的情怀寄托,而不仅仅追求诗歌语言的形式美。李陵骁勇善战,在浚稽山之战中以五千兵力对抗匈奴八万主力,斩杀匈奴万余人,但孤军奋战没有后援,李陵在与十余人突围时被俘。李陵本打算假意投降匈奴再寻求机会逃回汉朝,但汉武帝诛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的悲剧人生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当时太子的舅舅、大将军卫青战功赫赫,在军中颇有威望。汉武帝可能出于政治平衡的考虑,一心扶持昌邑王的舅舅李广利建立军功,但李广利无论是征大宛还是征匈奴,军队损失都很大,而且李广利的军官贪财、不爱护士兵。李陵的女儿是太子的姬妾。李陵参与的这次北征,主将正是李广利,本来汉武帝只打算让李陵运送粮草,而李陵自请出征。李陵被围后,无人救援以致兵败被俘。汉武帝虽然一开始很愤怒,但是后来醒悟到李陵兵败是没有援兵的缘故,于是派人接李陵回国。但前来匈奴接李陵回国的公孙敖不但没有接回李陵,而且对武帝报告李陵帮匈奴练兵的谣言(当时李陵尚未真正投降匈奴,为匈奴人效力),导致李陵全家被杀。公孙敖多次随卫青出征,结果都战绩平平,甚至因为损失惨重被判死罪,却诈死逃亡。李陵空有一身将才,而每到人生拐点,总是遇人不淑。苏武出使匈奴被困多年,坚持气节没有投降匈奴,传闻李陵与苏武有一定交情。像苏武这样的君子,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受、理解李陵的无奈吧。
废逐人所弃,遂为鬼神欺。
才难不其然,卒与大患期。
凌人古受氏,吴世夸雄姿。
寂寞富春水,英气方在斯。
六学成一贯,精义穷发挥。
著书逾十年,幽赜靡不推。
天庭掞高文,万字若波驰。
记室征两府,宏谋耀其奇。
车酋轩下东越,列郡苏疲羸。
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孝文留弓剑,中外方危疑。
抗声促遗诏,定命由陈辞。
徒隶肃曹官,征赋参有司。
出守乌江浒,左迁湟水湄。
高堂倾故国,葬祭限囚羁。
仲叔继幽沦,狂叫唯童儿。
一门即无主,焉用徒生为!
举声但呼天,孰知神者谁?
泣尽目无见,肾伤足不持。
溘死委炎荒,臧获守灵帷。
平生负国谴,骇骨非敢私。
盖棺未塞责,孤旐凝寒颸。
念昔始相遇,腑肠为君知。
进身齐选择,失路同瑕疵。
本期济仁义,合为众所嗤。
灭身竟不试,世义安可支!
恬死百忧尽,苟生万虑滋。
顾余九逝魂,与子各何之?
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