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采桑子·居庸关

巂周声里严关峙,匹马登登,乱踏黄尘。听报邮签第几程。

行人莫话前朝事,风雨诸陵,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雄关巍峨,伴着杜鹃声,我匹马独行。踏起黄尘一路,细听驿站夜间报时的更筹来计算行程。

风雨中经过前朝的帝陵,前朝的往事不要再说。一弯冷月照在天寿山头,想来陵墓中的鱼灯还在寂寞地燃烧吧?

注释

采桑子: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双调四十四字,上下阙各四句三平韵。

居庸关:关名,在北京昌平县境,距北京50公里,是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据传秦修长城时,将一批庸徒(佣工)徙居于此,故得名“居庸”。居庸关城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左(西墙)在金柜山,右(东墙)在翠屏山上,南门上有“居庸关”三字,旁有小字“景泰二年岁次癸未(1451年)仲秋吉旦立”。此地崇山峻岭,草木葱茏,又地势绝险,自古以来为北京西北之重要门户。

巂周:即杜鹃鸟,子规鸟。传说古蜀国灭亡之后,国王杜宇死而化为杜鹃鸟,声声啼血。

登登:象声词,马蹄声。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关》有“瘦马登登愁径滑”。

邮签:古代驿馆夜间报时之器,即漏筹。杜甫《宿青草湖》:“宿桨依农事,邮签报水程。”

诸陵:谓明十三陵。十三陵在北京昌平天寿山一带,地近居庸关。朱彝尊《百字令·度居庸关》有“十二园陵风雨暗”。

鱼灯:鱼形之灯。

天寿山:北京昌平县东北之天寿山。旧名东山,一名东作山。明永乐七年建山陵,改名天寿山,为明代皇陵(十三陵)所在地。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山有扶疏编,一生最爱纳兰词 辛苦最怜天上月,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08,第200页

2、(清)纳兰容若著;苏缨注评,纳兰词,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07,第309页

3、(清)纳兰性德著;孙红颖解译,纳兰词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02,第296页

简析

该词上片写居庸关之险要严峻,征途仆仆风尘,鞍马劳顿之情景;下片忽而转入对“前朝事”的感怀抒慨。整首词呈现出一派凄惨阴森的意象,含蕴了几多历史的沉思和幽怨、几多对胜衰兴亡的哀感,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含蕴了词人对兴亡盛衰的感慨。词上片主要写景。“巂”,音“希”。杜鹃啼血本就是凄美至极的传说,再和上驿馆驿船等夜间报时的更筹声,更令人心惊。

险要的关门相对耸峙着,沉默冷峻亦如千年之前,只是这次迎来的是纳兰一行。马蹄声、杜鹃声、军行报时的更筹声相互混杂,于纷乱弥漫的黄尘中若隐若现,像极了一幅落满尘埃的居庸历史画卷。纳兰二十七八的年纪,初次为帅征程,按理正是男儿建立功业豪气冲天的时候,可是在词里,却怎么也寻不到这样的痕迹。一首词要辗转许多读者,经历几番解读,才能窥得纳兰内心的一星半点。

“行人莫话前朝事”,帝王荒冢,历史笑谈,自来是平常事。“风雨诸陵”,极尽苍凉,这或许就是令这词句凄冷苍凉的原因吧。纳兰许是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自己的生前身后——也是风雨。纳兰一颗心何等敏感寂寞,这样的思量也是自然。

“寂寞鱼灯,天寿山头冷月横”,紧接上句,纳兰执着地将这冷意写到底了。“鱼灯”是帝王陵寝之灯,是一凄惨阴森得紧的意象。

天寿山为十三陵所在之处。最末一句似全是写景,然词人的所有心绪情怀都无不包括在里边了,也即常语所谓的情景交融,只是这其中的情,平常人还真有点难以言说,即使是意会,也委实太过挑战普通的心理承受力,也许这其中的况味除了纳兰外也就只有那鱼灯或冷月,而且一定得是那天寿山头的冷月才能知晓了。

参考资料:

1、汪政,陈如江编注,谁念西风独自凉 纳兰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1页

2、(清)纳兰性德著;聂菁菁主编,纳兰词全编全赏,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76页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张勇乞休、奇塔特等赴西域宣抚不力的情况下,纳兰被康煕派遣率兵赴西域“觇唆龙诸羌”,为解决西北问题做准备。以往外出,纳兰都是作为随侍巡幸,然而这次却是实打实的一军之帅,此行目的,一为“宣抚”已经臣服的部落和藩镇;一为“觇”,即侦察了解如唆龙部落尚未臣服或表面臣服而暗中捣乱的“诸羌”,旅途艰险不言而喻。而这首《采桑子》便是作于这次离京途中。

参考资料:

1、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335页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纳兰性德的诗词 ► 纳兰性德的名句

猜您喜欢
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杂感·大块凿混沌

大块凿混沌,浑浑旋大圜;隶首不能算,知有几万年。

羲轩造书契,今始岁五千;以我视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纸研;六经字所无,不敢入诗篇。

古人弃糟粕,见之口流涎;沿习甘剽盗,妄造丛罪愆。

黄土同抟人,今古何愚贤;即今忽已古,断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离,高炉蒸香烟;左陈端溪砚,右列薛涛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

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短歌行

曈曈太阳如火色,上行千里下一刻。

出为白昼入为夜,圆转如珠住不得。

住不得,可奈何,为君举酒歌短歌。

歌声苦,词亦苦,四座少年君听取。

今夕未竟明夕催,秋风才往春风回。

人无根蒂时不驻,朱颜白日相隳颓。

劝君且强笑一面,劝君且强饮一杯。

人生不得长欢乐,年少须臾老到来。

折桂令·游金山寺

倚苍云绀宇峥嵘,有听法神龙,渡水胡僧。人立冰壶,诗留玉带,塔语金铃。摇碎月中流树影,撼崩崖半夜江声。误汲南冷,笑杀吴侬,不记茶经。

醉乡记

  昔众尝至一乡陬,颓然靡然,昏昏冥冥,天地为之易位,日月为之失明,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问之人:“是何乡也?”曰:“酣适之方,甘旨之尝,以徜以徉,是为醉乡。”

  呜呼!是为醉乡也欤?古之人不余欺也,吾尝闻夫刘伶、阮籍之徒矣。当是时,神州陆沉,中原鼎沸,而天下之人,放纵恣肆,淋漓颠倒,相率入醉乡不已。而以吾所见,其间未尝有可乐者。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夫忧之可以解者,非真忧也,夫果有其忧焉,抑亦必不解也。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然则入醉乡者,皆无有忧也。

  呜呼!自刘、阮以来,醉乡遍天下;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昏昏然,冥冥然,颓堕委靡,入而不知出焉。其不入而迷者,岂无其人者欤?而荒惑败乱者,率指以为笑,则真醉乡之徒也已。

点绛唇·寄南海梁药亭

一帽征尘,留君不住从君去。片帆何处,南浦沈香雨。

回首风流,紫竹村边住。孤鸿语,三生定许,可梁鸿侣?

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
清代厉鹗

凭画槛,雨洗秋浓人淡。隔水残霞明冉冉,小山三四点。

艇子几时同泛?待折荷花临鉴。日日绿盘疏粉艳,西风无处减。

过淮阴有感·其二

登高怅望八公山,琪树丹崖未可攀。

莫想阴符遇黄石,好将鸿宝驻朱颜。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无由拾九还。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

登泰山记
清代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