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比父子为桥梓,比兄弟为花萼,比朋友为芝兰,敦伦者,当即物穷理也;今人称诸生曰秀才,称贡生曰明经,称举人曰孝廉,为士者,当顾名思义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古时候的人,把“父子”比喻为乔和梓木,把“兄弟”比喻为花与萼,将“朋友”比作芝兰香草,因此,有心想敦睦人伦的人,由万物的事理便可推见人伦之理。现在的人称读书人为“秀才”,称被举荐入太学的生员为“明经”,又叫举人为“孝廉”,因此读书人可以就这些名称,明白自己应有的内涵。
注释
桥梓:古人以乔木喻父,而梓木喻子,因为乔木高高在上,而梓木低伏在下。
花萼:花萼喻兄弟,因为同出一枝,彼此相依。
芝兰:比喻朋友;《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朋友贵在相劝,故以芝兰比喻朋友。
敦伦:敦睦人伦。
秀才:读书人的通称。
贡生:科举时代因学行优良,被举荐升入太学的生员。
明经:唐制以经义取士,谓之明经。
举人:明清时在乡试被录取的人。
孝廉:明清举人的别称。
简析
此文简要表达了古人对于人际关系的比喻以及对士人品德的期望。文中通过将父子比作桥与梓木,寓意父子相亲。将兄弟比作花萼,象征同根共生、紧密相连。将朋友比作芝兰,象征高洁的情谊;同时,对士人的称呼如秀才、明经、孝廉,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蕴含对士人品行的期望:秀才应才学出众,明经应精通儒学经典,孝廉应孝顺廉洁,借此提醒士人应顾名思义,即要名副其实,践行与自己的身份和称呼相匹配的品德与行为。
赋者古诗之流也。始草创于荀宋,渐恢张于贾马。冰生乎水,初变本于典坟;青出于蓝,复增华于风雅。而后谐四声,祛八病,信斯文之美者。我国家恐文道浸衰,颂声凌迟。乃举多士,命有司。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出乎诗。四始尽在,六义无遗。是谓艺文之敬策,述作之元龟。观夫义类错综,词采舒布。文谐宫律,言中章句。华而不艳,美而有度。雅音浏亮,必先体物以成章;逸思飘飖,不独登高而能赋。其工者,究笔精,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掩黄绢之丽藻,吐白凤之奇姿。振金声于寰海,增纸价于京师。则《长杨》《羽猎》之徒,胡为比也;《景福》《灵光》之作,未足多之。所谓立意为先,能文为主。炳如绘素,铿若钟鼓。郁郁哉溢目之黼黻,洋洋乎盈耳之韶濩。信可以凌轹风骚,超轶今古者也。今吾君网罗六艺,淘汰九流。微才无忽,片善是求。况赋者雅之列,颂之俦。可以润色鸿业,可以发挥皇猷,客有自谓握灵蛇之珠者,岂可弃之而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