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暮潇潇,荒江正起潮。
远帆连海气,短烛接寒宵。
人静怯闻角,衣轻欲试貂。
遥怜荷戈者,孤岛夜萧寥。
译文
夜色沉沉风雨潇潇,荒凉的江面上正涌起潮水。
傍远处的船帆与海上烟云相连,短小的烛光接寒宵。
夜深人静害怕听到号角声,衣衫单薄,真想换上温暖的貂裘。
怜惜那些戍守远方海岸的士兵,要在孤岛上度过这冷清寂寞的夜晚。
注释
甬江:江名,在浙江省东北部。
潇潇:风紧雨急的样子。
荒江:荒凉的江水。
海气:海上烟云,这里指大海。
怯:害怕。
角:号角。
貂:动物名,皮为珍贵的御寒皮料。此指貂裘。
荷戈者:指戍守孤岛的士兵。
萧寥:冷清寂寞。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垂帘、泊船甬江时的心境。单看题目,它似是一首写景之作;实则是借景物刻画,联想到守岛士兵的严寒与孤寂的感怀诗。
诗的前两句,刻画夜幕中风雨笼罩下的甬江景象。“潇潇” 二字尽显风雨急骤之态,狂风暴雨里,江水漫过荒村,水位与江潮不断攀升,诗人所乘之舟遭遇这样的恶劣天气,只能靠岸停泊。
诗的三四句,让此前激烈紧张的氛围稍有缓和。远行的船只与海水的气息相连,因甬江最终汇入大海,便成了船与大海相通的纽带。那狂风暴雨,仿佛要将海水掀翻,一叶扁舟无法继续航行,只能勉强靠岸抛锚。这样的大雨夜,诗人难以入眠,点起短烛熬过寒气刺骨的夜晚,这段时光自然格外难挨。恼人天气里,烛火显得如此短暂,寒夜却格外漫长。这两句提及船、海、江、灯、夜,将环境细节清晰呈现。
前四句侧重环境刻画与气氛烘托,诗的五六句则再次拉紧了稍缓的氛围。狂风暴雨中,周遭愈发寂静,这样的夜晚,人们最怕听到军营的号角,因恶劣天气往往是敌人偷袭的时机。甬江地处海防前线,守护着国家的东南门户。风雨让气温骤降,诗人自觉衣衫单薄,甚至想换上华贵保暖的貂裘;继而推己及人,想到戍守海岛的士兵,他们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坚守岗位,必然更添严寒与孤寂。
诗的结尾两句,着重体现诗人对东海守岛士兵的深切关怀。他仿佛亲眼看见士兵们在风雨中瑟瑟发抖。甬江口正对着大海中的舟山群岛,那里驻扎着清朝的守岛军队。清中叶以后,国防日渐重要,外敌步步逼近,清王朝却腐败无能,国防愈发废弛。而爱国士兵仍手持落后武器,在海防线上筑起血肉长城,他们正是中国的脊梁。诗人长期担任海防官员,深知士兵的疾苦,因此气候变迁、天气好坏、气温升降,对海防士兵而言都至关重要,尤其清朝军队装备落后,士兵更是首当其冲承受苦难。诗人推己及人,对士兵满怀同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员中,实属难能可贵。
这首诗由景入情,思维感受是诗的主调,景色与环境的描写是为“悯人”服务的。思维的波澜曲折,使诗意有了更深的境界,扩大了诗的社会意义。王夫之在评曹植《当来日大难》一诗时说:“于景得景易,于事得景难,于情得景尤难。”这首诗以景写情,以情融景,真情挚爱成为了这首诗的诗魂。
参考资料:
1、张秉戍,萧哲庵主编,清诗鉴赏辞典,重庆出版社,1992.12,第818页
《甬江夜泊》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首联点题,写诗人夜晚停泊在甬江,江上正涨潮;颔联写诗人在舟上所见的远近之景;颈联写诗人在舟上的感受;尾联写诗人在舟上的联想。诗人推己及人,遥想戍守孤岛的士兵一定更加寒冷更加寂寞。这首诗抒写诗人夜泊甬江时所见所感。通过写景抒情,围绕“夜泊”,突出一个“寒”字,把诗人的感受和联想融汇在写景之中。写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远有近,层次分明。
这首诗写于清嘉庆八年(1803),当时阮元任浙江巡抚,正在为肃清安南船艇对中国海疆的骚扰和扫除海盗方面作努力。他勤于国事,四处奔波。在一个晚上,船停在浙江境内的甬江时,作者从自己的寒冷想到据守海岸士兵的艰苦生活,创作了此诗。
参考资料:
1、黄岳洲 茅宗祥主编. 中国古典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明清文学卷[M]. 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323-334.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