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病柏

唐代杜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

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浩荡难倚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一株繁盛的柏树生长在高大的山冈之上,它的树冠是那样的茂盛,形状就像是车上遮雨蔽日的车篷。

它那如蛟龙猛虎般的风姿是那样的巍然高耸,它一定可发主持担当高风流云的际会。

它是如此的圣明,所以正直之人都依附于它,元老旧臣也对它行再拜礼。

我怎么能够知道已经生长了一千年的树根,中途却变了颜色成为枯槁,不再有当年的风姿。

它生长的地方不是得不到适宜生长的土壤,它盘据地地方是如此的高大峻峭。

在凛冽的寒冬它突然间失去了依仗,一天天地过去,它的枝叶失去了青葱的苍翠,变得没有了生机。

一只美丽的凤凰带领着它的九只幼鸟,凄惨地哀鸣飞翔在它的周围。

而一只丑陋的鸱鸮却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洞穴内将养自己的幼子。

不知从何处来了一位漂泊之人,它面对此情此景长久地伫立惊讶着。

静下来去探求事物精微的义理,世事无常难以依赖倚仗。

注释

崇:山大而高。

童童:茂盛貌。

偃蹙:屈曲伏卧。

蟠据:盘踞;占据。

丹凤:即凤凰,传说中的神鸟。特指红色的凤凰。

吁怪:惊讶;惊异。

精理:精微的义理。

简析

《病柏》是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以一棵由盛转衰的柏树为喻,深刻反映了唐王朝从盛世到衰落的历史巨变。诗中,柏树起初雄踞高冈、枝叶茂盛,象征着开元盛世的辉煌;然而,突然遭遇衰败,枝叶凋零,丹凤哀鸣离去,鸱鸮得意窃据,暗喻忠贤流离与奸佞得势的乱世景象。结尾处,他乡来客的浩叹与疑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落的惋惜与无奈。全诗采用托物寄兴的手法,情感深沉,寓意深远,是诗人反映时代变迁的代表作之一。

赏析

诗中描写一棵参天巨柏由茂盛转为凋残,他乡来客对此感到不解。这自然是一首托物寄意之作。但是,对于这棵“病柏”的所寄之意,历代注家则未能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病柏”究竟为何者塑形,作者在为何者伤叹,各家说法不一。

一种是无寄托说。如宋人赵次公云认为此诗只是赋体,并无比兴之意。这种解释显然有不通之处。说杜甫“眼中有此”,见而赋之,那么杜甫所见到的是病柏了,前六句所写的健柏形象则没有依据。

一种是有寄托说,但寄托之意是什么,认识上却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家:王嗣奭《杜臆》对此诗的主体形象“病柏”所寄托的意思并未阐释,只是就丹凤、鸱鸮二物生发些君子、小人的联想,是谓丢弃大局,解释近于平庸。仇兆鳌《杜诗详注》认为病柏是对遭受摧残的直节之士的伤悼。浦起龙《读杜心解》认为它是杜甫用以自我写照、感叹自己身世的作品。杨伦《杜诗镜铨》引用李西崖的观点,认为此诗是为伤悼房琯而作。

以上持寄托说的各家之注,虽所指不同,但都是以“人”释“柏”,认为“病柏”是为人物塑形的。唯有黄生持论不同,他把“病柏”解作“宗社欹倾之时”的国家,是说准了杜甫的作意。但仍嫌不够周密,通观全诗,前半写柏树之盛,后半写柏树之衰,作者之意,是在为由盛而衰的唐王朝塑形,作者是在为这一悲惨的巨变而伤叹。

以“人”释“柏”,不通之处就是因为诗中所写的这棵柏树不但磅礴而高大,且神圣而悠久,这一形象是无人可以类比的。没有人的寿命可以称有“千年”,也没有人能使得“神明依”,能让“丹凤”留连不舍。杜甫也曾以柏树象征过诸葛亮,但笔墨有分寸,描写其形象之高大仅写到“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古柏行》)而已;说到神明,也只是说神明扶持着古柏(“扶持自是神明力”),而没有说神明归依古柏。而且,以“人”释“柏”,诗中所写的“中路颜色坏”、鸱鸮“养子穿穴内”也无法说得通。

若把此诗的寄意看成是在为大唐盛世景象及其转衰而塑形,作者是在为这一悲惨的巨变而伤叹,则全诗句句贯通,意脉流畅。“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这棵巨大的柏树雄踞于高冈上面,茂盛的树冠像车盖一样,它的枝干屈曲矫健如同龙虎,伟岸的身姿主持着风云际会。它的光明正大使得神明前来依附,那些有见识的高龄老人常常对之顶礼膜拜。诗的前六句用柏树的茂盛身姿以比拟大唐盛世景象显然是合适的。“岂知千年根”以下十句,写“出生得地”而且“蟠据高大”的柏树,遇到“岁寒”之际,生命忽然没有了依靠,枝叶迅速凋零。这种急剧的变化,正是恰当地写出了安史之乱对唐王朝的猛烈冲击。安史之乱来得突然而迅猛,为一般人始料不及。正如杜甫在《历历》诗中所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安史盗贼阻挡了开元盛世的历史车轮,让大唐王朝从盛世的颠峰一下子跌入了苦难的深渊。“岂知千年根,中路颜色坏”,准确地写出了这个时代所发生的出人意料的巨变。“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则是借物以写乱世衰微的景象:贤者离开京都,流离失所;恶人窃据权柄,志得意满。“丹凤”,喻指贤者,他们曾经住在京都,一如丹凤栖居于柏树,《古柏行》说“香叶终经鸾凤宿”,就是说鸾凤曾经栖居过柏树。至于“丹凤”具体所指何人,可以有多种联想。一是喻指唐玄宗,潼关失守之后,唐玄宗携其子孙逃出京都,奔入蜀地,其境况有似“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杜甫曾经在其它诗中把唐玄宗比为凤,如“凤随其凰去”(《客居》),仇兆鳌注曰:“杨妃殁后,上皇亦亡,故曰‘凤随其凰去’。”丹凤又可喻指贤能的官员,杜甫曾经使用过这种比喻,如安史之乱爆发后所写的《晦日寻崔戢李封》,诗中说道:“威风高其翔,长鲸吞九州。”仇兆鳌注曰:“威凤高翔,以致长鲸吞噬,盖贤人去而盗贼炽,如张九龄之罢相是也。”丹凤还可以喻指杜甫自身,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家乡沦陷,只好携带妻儿老小,漂流异地,境况可悲。杜甫是曾经把自己比为凤的,《朱凤行》就是例证,此诗写一只朱凤,立身于衡山之巅,对陷于“罗网”的“百鸟”投以怜惜的目光,“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它情愿把口粮分给百鸟乃至蝼蚁,以挽救它们的生命,而不畏惧猫头鹰们的怒责、嚎叫。仇兆鳌说:“《朱凤行》,自伤孤栖失志也。”联系杜甫所具有的关心弱小黎民以及宁苦己以利他人的思想,可知仇氏的解释是正确的。

以上是采用以杜诗注释杜诗的方法,对《病柏》诗中的丹凤所喻指的人物类型做出阐释,总之,丹凤是喻指贤者。另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凤凰又是祥瑞之鸟,是国家兴旺的象征,国家兴旺则凤凰出现,国家衰微则凤凰远去。因此,无论诗中的丹凤喻指贤者还是象征祥瑞,“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都是在写盛世已去。至于那些志得意满、在柏树的树干里穿洞养子的“鸱鸮”,则显然是喻指安史盗贼以及那些附逆作乱的唐室臣子。总之,“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志意满,养子穿穴内”这四句,是对大唐的衰微国势作出的艺术概括。

《病柏》的结尾四句,写一位不知来自何乡的老人,面对这棵病和发出浩叹和疑问,千年巨树竟然毁于一旦,求索天地间的道理,深感浩渺难测。这是杜甫对大唐王朝的衰落表达的惋惜和无奈之情。

杜甫亲身经历了唐帝国由盛而衰的时代巨变。他出生的第一年是开元元年(712),可以说,他是与开元盛世一同走过来的,盛世的隶家给他留下美好而深刻的记忆。同样,国势的衰微又给他留下深度的内心创伤。他多次用记实的笔墨正面表现这种巨变,《哀江头》《忆昔二首》《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等诗篇,表现今昔之感,淋漓顿挫。《忆昔二首》其二的结构,前半忆往日之盛,后半写今日之衰,与《病柏》完全相同,其内容和情感可以作为解读《病柏》的注脚。所不同者,一个是直书其事,一个是托物寄意而已。

参考资料:

1、韩成武·杜甫新论·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

创作背景

乾元二年(759)晚冬,杜甫自同谷入蜀,岁暮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在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杜甫离开了兵戈扰攘的中原,来到这“喧然名都会”的地方,在草堂里虽然过了一段比较平静的田园生活,但他并未超然于动荡不安的大世界,特别是自上元二年(761)以来,蜀中局势动荡,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入秋又连遭天灾,打破了杜甫在草堂的平静生活。这就使杜甫不能不联系自身更深沉地思考着人民的痛苦和国家的危难等等社会问题。杜甫常常以饱览苦难的眼睛凝视着自然界的一切,往往把自已的感受寄托于物,曾写出了不少咏物诗。《病柏》和另三首诗《病橘》《枯棕》《枯楠》就是其中一组“托物寄兴”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李炎.托物寄兴 忧国忧民——杜甫《病柏》、《病橘》、《枯棕》、《枯楠》浅说[J].渭南师专学报, 1990(01): 38-41+16.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词 ► 杜甫的名句

猜您喜欢
采莲曲
唐代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棹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江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江南采莲今已暮。

今已暮,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娼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江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

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新物从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江上风,又值徘徊江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十月梅

风撼千林木叶摧,冰霜国里早春回。

一枝参透乾坤縕,生意都从小雪来。

秋下荆门
唐代李白

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华月诗

兔丝生云夜,蛾形出汉时。

欲传千里意,不照十年悲。

赠薛校书
唐代李白

我有吴趋曲,无人知此音。

姑苏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举手谢东海,虚行归故林。

赴京途中遇雪

迢递秦京道,苍茫岁暮天。

穷阴连晦朔,积雪满山川。

落雁迷沙渚,饥乌噪野田。

客愁空伫立,不见有人烟。

塞寒行

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正月崇让宅

密锁重关掩绿苔,廊深阁迥此徘徊。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

蝙拂帘旌终展转,鼠翻窗网小惊猜。

背灯独共馀香语,不觉犹歌起夜来。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唐代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窦巩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