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弓弦劲霜封瓦,朴簌寒雕睇平野。
一点黄尘起雁喧,白龙堆下千蹄马。
河源怒浊风如刀,剪断朔云天更高。
晚出榆关逐征北,惊沙飞迸冲貂袍。
心许凌烟名不灭,年年锦字伤离别。
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泪成血。
译文
燕弓弦紧,严霜覆瓦,寒雕展翅睥睨平野苍茫。
一点黄尘腾起,惊寒雁齐鸣,白龙堆下千骑驰骋,尘土飞扬。
黄河源头风急浪涌,如刀狂风剪断朔云,天空愈显高旷。
晚出榆关随军北征,惊沙飞迸击打貂裘战袍。
心向凌烟阁立志留名,却年年以锦书寄托离别之伤。
纵得图像凌烟,究竟何荣?空使闺中妻子泪尽泣血,柔肠寸断。
注释
燕弓:燕地产的名弓。
劲:强有力,这里指燕弓本来就强劲,再加上天气寒冷,张弓就更加费力。
朴簌:同扑簌,扑落或扑打,这里指寒雕在空中煽动翅膀。
睇:斜视。
一点:一阵。
白龙堆:简称龙堆,天山南一沙漠的名称,那里流沙起伏,状如卧龙,因此得名。
河源:黄河的源头。
怒浊:指波浪汹涌。浊,一作“触”,一作“激”。
翦断朔云:指强劲的寒风吹散朔云。翦,同剪。朔,北。
榆关:又作渝关,即今山海关;一作“榆林”,古塞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逐征北:随同大军北征。逐,跟随。
惊沙:沙石因大军雄伟的气势而吃惊。
心许凌烟:指立志为国建功立业,为自己博取功名。凌烟,凌烟阁,唐太宗曾经让将功臣图像画于凌烟阁阁壁,所以后来便把为国建功立业,为自己博取功名称为“上凌烟阁”。
锦字仿离别:用书信与家人互叙离愁别绪。锦字,指自己与家人来往的书信。据《侍儿小名录》载:前秦窦滔镇守襄阳,家中妻一子苏氏思念他,织锦为回文诗三百余首寄给他。窦滔受了感动,将苏氏迎至任上。锦字,指诗人与家人的来往书信。
彩毫:彩笔,指往凌烟阁画功臣画像的彩笔。
一画:指画图像于凌烟阁。画,动词。
青楼:涂饰青漆的采楼,这里指其妻子居住的阁楼,指代其妻子。
泪成血:指因思念自己的亲人而流泪成血。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这首诗作聚焦边塞生活图景,全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前六句与后六句各成段落。
第一部分着力描绘塞外壮丽景观。诗人在勾勒塞外风光时,精准捕捉到狂风凛冽、奇寒袭人、旷野空茫的地域特征。首句即紧扣诗题,借“燕弓弦劲”与“霜封瓦”的意象凸显塞外严寒——弓弦因低温而紧绷难拉,覆盖屋瓦的严霜则成为寒冷的具象化符号。自第二句起,诗人将视野投向远方,呈现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画面:空中寒雕展翅翱翔,俯瞰着广袤无垠的原野;白龙堆下,千骑奔驰扬起的漫天黄尘惊起寒雁,雁鸣声打破天际的寂静,为苍凉的塞外增添了几分生机。诗人以“一点”来形容本应遮天蔽日的黄尘,正是因为塞外原野太过辽阔,即便千骑扬尘,从远处眺望也不过是渺小的一点,这种反衬手法更显塞外天地的广袤无垠,令人胸襟为之舒展。第五、六句延续写景脉络,笔触延伸至黄河源头,此处风急浪涌,天清气朗,朵朵白云向天边飘散。“风如刀”的比喻生动展现风力的强劲与气候的凛冽,自然引出“翦断朔云”的描写,成功营造出肃穆森然的氛围,构建起令人心悸的艺术境界。
诗的第二部分转而展现将士与诗人在塞外的艰苦生活,着重刻画长期驻守边疆之人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诗人随军出榆关北征,塞外惊飞的沙石拍打在貂皮战袍上,“惊”字的运用赋予沙石以拟人化特征,突显军威的雄壮——磅礴军威竟令沙石“惊”而飞溅,足见诗人此时胸襟开阔、气势豪迈。这些描写与前半部分的景物刻画形成紧密呼应: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宏大背景,而人物的军事活动又为自然景色注入生机。此后,诗文风格发生显著转变,旷达豪迈逐渐被缠绵悱恻取代,纤细婉转的情调与闺怨诗有了几分相似。诗人坦言有心建功立业、图像凌烟阁以留名青史,却也因此招致无尽的离愁别绪,不禁发出“彩毫一画竟何荣,空使青楼泣成血”的感慨,这既是诗人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也折射出其世界观。同时,这种情感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特征:晚唐政治昏暗、国力衰微,边塞诗中再难寻觅“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那样的豪迈之声。
从语言艺术来看,此诗行文典雅流畅,多处化用典故,并巧妙运用比喻、衬托等修辞手法,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参考资料:
1、《唐诗鉴赏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84页
2、尚作恩·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这首边塞诗结构分明,前六句绘塞外壮丽景观,借“燕弓弦劲”“霜封瓦”“风如刀”等意象,辅以比喻、衬托,凸显塞外风寒、空旷;后六句写艰苦生活与思亲之情,情调由豪迈转缠绵,暗合晚唐国力衰微之态。全诗语言典雅,手法多样,气魄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