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
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译文
半醉半醒间去访问黎族朋友,归去时误入竹刺藤梢迷失了方向。
只好沿着有牛粪的路行走,因为我的家就在牛栏之西。
三四个扎着小辫儿的黎族儿童,口中吹着葱叶迎送着我这个略带醉意的老翁。
不必对万里流放生涯过于在意,溪边自有祈雨舞蹈的土著民风。
注释
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
问:访问。
翁:苏轼自称。
牛矢:牛粪。
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投梭:织布。
春梦婆:比喻人事繁华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易消逝。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是一组七言绝句。第一首诗以“半醒半醉”的状态,描绘了诗人在竹刺藤梢间迷路的情景,反映了他与当地环境的亲近与融合;第二首诗聚焦于与黎家孩童的互动,展现了淳朴的民风与童真的乐趣。诗人借此劝慰自己及他人,不要过于沉溺于远行的离愁别绪;第三首说即使年华老去,生活中仍不乏趣事与温情。全诗浅易如话,毫不雕琢,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这三首诗作于苏轼六十四岁,即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时,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他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外的天涯,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参考资料:
1、苏轼·苏轼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