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

宋代苏轼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万里之外故乡的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将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注释

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乡僧:苏轼的同乡僧人。文长老:文及长老,报本禅院的方丈。

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蜀叟:指文及长老。

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2、孙昌武编著,佛教文学知识讲解与阅读,河北省佛学院,2000.12,第344-345页

赏析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的绵绵情思和对于自我诗人身份的体认。

诗的首句便起笔不凡,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宦途生涯,万里之外的蜀中山水完全笼括到“一梦中”,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魂牵梦绕之情。下句则写自已的话音已逐渐改变了幼年时所养成的乡音。三四两句既顺承上句而言,又落脚到与文长老畅谈乡情的中心: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在这首诗中,有作者对禅师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怀念,更有对浙中山水的欣赏之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还显示出壮年苏轼游览题咏于山水之间,不以得失累其心的洒脱胸怀。

参考资料:

1、闫晓东注析,苏轼诗文选,南海出版公司,2011.05,第29-30页

简析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极写距离之远与思乡之切,并以儿童渐变乡音来说明客居时间之长;颔联写文长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谈终日,山岚拂面,唤起乡思一片;颈联进一步对文长老的修养加以赞美,并与自己作一对比;尾联则写自己虽然并未在修养上达到文长老的境界,却愿以诗人终其一生。全诗写得一气贯串、音节抑扬,洋溢着一种愉悦的法味。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而通判杭州,于十一月间来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苏轼因事来到秀州,过永乐乡,遂有机会到当地的报本禅院一游。当时报本禅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苏轼为四川同乡,所以彼此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所以苏轼高兴之下,便乘兴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的名句

猜您喜欢
看梅绝句
宋代陆游

老子舞时不须拍,梅花乱插乌巾香。

樽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此狂。

苦雪四首·其三
唐代高适

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

故交久不见,鸟雀投吾庐。

挽范节干二首·其一
宋代陈著

去秋言别时,执手水之湄。

犹侈春风会,那知夜壑移。

鬣封期已薄,眉案死相随。

君可无遗憾,其如我自悲。

劳劳亭歌
唐代李白

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

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

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秋夜怀吴中
宋代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浣溪沙·绿柳藏乌静掩关

绿柳藏乌静掩关。鸭炉香细琐窗闲。那回分袂月初残。

惜别漫成良夜醉,解愁时有翠笺还。欲寻双叶寄情难。

石钟山记
宋代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夏日登车盖亭
宋代蔡确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生查子·轻匀两脸花

轻匀两脸花,淡扫双眉柳。会写锦笺时,学弄朱弦后。

今春玉钏宽,昨夜罗裙皱。无计奈情何,且醉金杯酒。

鹧鸪天·题破香笺小砑红

题破香笺小砑红。诗篇多寄旧相逢。西楼酒面垂垂雪,南苑春衫细细风。

花不尽,柳无穷。别来欢事少人同。凭谁问取归云信,今在巫山第几峰。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