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译文
万里之外故乡的山川像是在梦里,久住这里的孩子也已习惯说吴语了。
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师父您已达到忘言境界是真正有道行的人,而我除了吟诗作文没有任何作为。
明年我要到天台山采药去,更想将诗句题满浙东的大地。
注释
秀州:今浙江省嘉兴市。乡僧:苏轼的同乡僧人。文长老:文及长老,报本禅院的方丈。
万里家山:苏轼是四川人,当时来到万里之外的浙中,所以这样说。
吴音:江浙一带的乡音。
蜀叟:指文及长老。
峨眉:四川峨眉山。苏轼为四川眉山人,所以诗中每每出现“峨眉”的字样,亦表现对家乡风物的眷恋。
忘言:默喻所悟妙意,不必再用语言说明。
天台:浙江省天台山,当时是佛教圣地。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2、孙昌武编著,佛教文学知识讲解与阅读,河北省佛学院,2000.12,第344-345页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抒发了作者怀念故乡的绵绵情思和对于自我诗人身份的体认。
诗的首句便起笔不凡,将十余年颠沛流离的宦途生涯,万里之外的蜀中山水完全笼括到“一梦中”,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魂牵梦绕之情。下句则写自已的话音已逐渐改变了幼年时所养成的乡音。三四两句既顺承上句而言,又落脚到与文长老畅谈乡情的中心:每当自己与文长老作整日的长谈,便好像看到家乡的峨嵋山上浓郁得要融入天空的翠色。
在这首诗中,有作者对禅师的赞美,有对家乡的怀念,更有对浙中山水的欣赏之情和对自己才华的自信,同时还显示出壮年苏轼游览题咏于山水之间,不以得失累其心的洒脱胸怀。
参考资料:
1、闫晓东注析,苏轼诗文选,南海出版公司,2011.05,第29-30页
《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是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极写距离之远与思乡之切,并以儿童渐变乡音来说明客居时间之长;颔联写文长老淡泊功名,所以清谈终日,山岚拂面,唤起乡思一片;颈联进一步对文长老的修养加以赞美,并与自己作一对比;尾联则写自己虽然并未在修养上达到文长老的境界,却愿以诗人终其一生。全诗写得一气贯串、音节抑扬,洋溢着一种愉悦的法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苏轼因反对新法,以太常博士直使馆而通判杭州,于十一月间来到任上。第二年年底,苏轼因事来到秀州,过永乐乡,遂有机会到当地的报本禅院一游。当时报本禅院住持名叫文及,因和苏轼为四川同乡,所以彼此一见如故,谈得很是投机,所以苏轼高兴之下,便乘兴作下此诗。
参考资料:
1、洪丕谟著,佛诗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01,第324-325页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