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俞樾

俞樾


「清代」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 ►俞樾的诗词(208条) ►俞樾的名句(7条)

废除中医

俞樾被认为近代中国主张废除中医的第一人,他提出“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观点。他在治经之余,对中医药学也有所研究,且能处方治病。在《春在堂全书·读书余录》中,有“内经素问”篇四十八条,乃俞氏校读《素问》所做的札记,也是他用考据学方法对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进行“探赜索隐”、“辨讹正误”的结晶。基于对中医的理解,为他的“废医存药”思想的产生埋下理论的根苗。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两篇论著《废医论》和《医药说》中。《废医论》和《医药说》基本涵盖了俞樾的医学观点,即“医可废,药不可尽废”的结论,实际上构成了近代“废医存药”思想的滥觞。家庭的不幸成为俞樾愤而议废医的直接原因,而晚年的病弱和无助又是促成他撰写《医药说》的重要动机。

俞樾19岁与姚夫人成亲,二人一生恩爱,伉俪情深,育有二男二女。然而,这个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一连串的病患而蒙上悲凉的阴影。大约从1860年开始,疾病和灾难就接踵而至。先是大女婚后不久,丈夫便突然病故,1864年遗嫁王氏。1866年次子祖仁又染重病,几近成废。1872年,时任福宁太守的俞樾的长兄俞林又愕然病逝。不幸并未就此停息,而是愈加疯狂的袭扰这个家庭。

最让俞樾遭受重创的莫过于姚夫人的去世、长子早亡和次女绣孙的突然病逝。1879年四月,夫人姚氏病故,先生“奉其柩仍至俞楼,悼亡歌哭,有‘月到旧时明出,与谁同依栏干’之感”。他将夫人归葬杭州右台山。自己在墓侧筑室三间,和夫人日夜相守。惓惓之情,不以生死有殊。从此以后,他“精神意兴日就阑衰,著述之事殆将辍笔矣”,唯“杂记平时所见所闻,以销暇日”。清光绪八年(1882年)俞樾作《双齿冢志铭》:“内子姚夫人遗有堕齿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堕一齿,乃合而厝之俞楼之后,文石亭之前”。又作《双齿冢诗》:“他日好留蓬颗在,当年同咬菜根来。残齿零落存无几,尽拟相从到右台。”表达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长子绍莱在任直隶省北运河同应、英年早卒。两子一死一废,未能继承父业不说,给俞樾带来的创痛不可谓不深。

1882年俞樾最疼爱的小女绣孙又突然病逝。绣孙聪颖超群,十岁能诗,深得老父钟爱。子女相继命丧,尤其是小女病逝以后,俞樾悲伤交加,几近崩溃。俞樾一连写下15首催人泪下的悼亡诗。“一病原知事不轻,尚疑未至遽捐生。如何抛却青春婿,竟去黄泉伴母兄。”“生后零丁事事非,二男六女痛无依,呢喃一队梁间燕,母死巢空四散飞。”“老夫憔悴病中躯,暮景如斯可叹无。去岁哭儿今哭女,那教老泪不干枯。”这些诗句无不清晰地表达了俞樾的悲怆之情。妻离子散,哀歌阵阵,很难想像一个花甲老人能够承受一连串的打击。他在《哭孙妇彭氏》一诗中写到:“老夫何罪又何辜,总坐虚名误此躯,泡梦电云十年内,鳏寡孤独一家俱,自知佳世应非久,竟不忘情亦大愚,转为痴儿长太息,从今谁与奉盘盂。”流露出人生的哀叹和无奈。

造物弄人,命途多舛。百般不幸频频照临,家境的灾难,中医药的无助,使俞樾不得不哀叹人生噩运,怀疑甚至迁怒中医。在经受接二连三的重创之后,俞樾步入情感生活的低谷,在撰写《俞楼杂纂》时已感“意气颓唐,衰病交作”。在这种对生活几乎失去信心的无奈心态下,作者有感而发,专列“废医”一章,“愤然”提出废除中医中药,是情绪化的自然流露。

故居

综述

曲园——俞樾故居,位于人民路马医科43号,1963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俞樾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得友人资助,购得马医科巷西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原有隙地如曲尺形,取老子“曲则全”之意,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宅门悬李鸿章书“德清余太史著书之庐”横匾。建筑的主要部分取名为“春在堂”,来自于一段故事:俞樾30岁进京殿试,曾国藩主考复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跳出众人在“落花”悲伤处做文章的俗套,答出“花落春仍在”之句。曾国藩深为赏识,列部试第一名,推荐给咸丰皇帝,后得中进士。俞樾深感到曾国藩知遇之恩,帮寓居曲园时,由曾国藩手书“春在堂”匾额。

同为曾国藩门下又是同科进士的李鸿章,在政界青云平步,行经世致用之道,他为曲园留下了这块“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的匾额。面对此物,让人不由感叹当时人们对这两位子弟的评价: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像大多数儒学宗师一样,俞樾修身、齐家,注重训化教育后人。他特地为孙子俞陛云编写了一本《曲园课孙草》的家教教材。陛云先生后来是最后一个探花,总算了了老人的心愿。俞平伯是陛云先生的长子,四代人中有三代学人,可谓是家风未坠、书香门第。

建筑特色

故居占地共2800平方米,正宅居中,自南而北分五进,其东又建配房若干,与正宅之间以备弄分隔有相互沟通。其西、北为亭园部分,形成一曲尺形,对正宅形成半包围格局。正宅门厅和轿厅皆为三间。第三进为全宅的主厅,名"乐知堂",面阔三间,进深五界,为全宅唯一大木结构采用扁作抬梁式的建筑,用料较为粗壮,装饰朴素简洁。这里为俞樾当年接待贵宾和举行生日祝寿等喜庆活动的场所。第四、五进为内宅,即居住用房,与主厅间以封火山墙相隔,中间以石库门相通;均面阔五间,以东西两厢贯通前后,组成一四合院。乐知堂西为春在堂,面阔三间,进深四界。堂前缀湖石,植梧桐,为俞樾当年以文会友和讲学之处。南面为“小竹里馆”,为当年俞樾读书之处,馆南小院载竹。春在堂北突出一歇山顶小轩,名“认春轩”。轩北杂植花木,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山洞有折,东北隅为面阔两间的“艮宦”,乃昔日琴室。循廊西行,有书房三间,名“达斋”。出达斋沿廊南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假山中原有小门与内宅相通。亭南曲廊通春在堂。小园面积仅200平方米,建廊置亭,结构布局曲折多变,颇有小中见大之奇。

俞樾在曲园生活了三十余年,直至以86岁的高龄逝世。

历史沿革

1954年,俞樾曾孙著名学者俞平伯先生将曾祖故居捐献归公。1957年整修乐直堂、堂、小竹里馆等厅堂及小园。故居先后由市文联、戏曲研究所、评弹团、科学之家等单位使用。十年动乱中,厅堂损坏严重,园中假山、亭阁、曲廊、水池及花木被毁殆尽,并于其间建三层居民住宅楼一栋。1980年俞平伯、顾颉刚、叶圣陶等知名人士联名呼吁修复。1982年由市园林局实施对故居厅堂建筑的维修,至1983年完成了乐知堂、春在堂等主要厅堂的修复工作。1986年由市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按名人故居进行陈设布置,并于当年10月开放,供人参观。1989年又动迁居民20余户,拆除园内三层住宅楼,修复门厅、轿厅和园中亭、廊、斋、阁等建筑及曲池。1990年继续恢复假山,补栽花木。目前俞樾故居的厅堂及小园已全面开放,供人参观。所余两进内宅上房及东侧配房,仍为居民使用,将列入下一步整修规划。

其他故居

曲园老人俞樾在苏州的故居,除了大家熟知的马医科巷的曲园外,还有三处,不太为人所知,那就是饮马桥畔状元石蕴玉的五柳园、紫阳书院和大仓前。

介绍

俞樾(1821—1907),湖州府德清县城关乡南埭村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俞樾先后主讲过紫阳书院、杭州沽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菱湖龙湖书院,海内外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号称“门秀三千”,国学大师章太炎即是他晚年的门生。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俞樾是清道光进士,官至河南学政,被罢官后侨居苏州,主讲紫阳书院。晚年又主讲杭州诂经精舍。他是晚清有影响的学者。他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俞樾殿试中第十九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翰林编修、国史馆协修、河南学政。咸丰五年(公元1856年)二月出棚考试,后御史曹泽弹劾他,言其出题试士,割裂经文,相传他曾出“王速出令反,国家将亡必有妖”等题目,因有犯上嫌故被革职回乡,以读书教育著书为生,并终生不仕。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时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因太平军攻克江南大营,于是曲园先生自苏州避战乱于新市镇居留半月。俞樾有个学生童米荪,居西庙前,在新市期间曾陪俞樾游览觉海寺,并对宋朝觉海禅寺《雷部火》(即雷书)轶闻予以考证。他在其著作《右台仙馆笔记》中曰:“吴兴德清新市镇觉海寺殿宇宏壮,唐时所建,巨材髹漆,积久剥落”,见倒书迹曰:“酉、候、李、约、攸、利、火、谢、均、思、通”十余字,与岳阳楼字大小一同积中,因曰:夹伐木于山者,其火队即则各刻其名以为别耳,凡记木必刻于木,本营建法,木在下故倒书,由是知仙之妄。”

因觉海禅寺于宋朝时,雷震大雄宝殿,致使部分油漆剥落,显出酉、候、李、约等字,众人皆不识为何故,皆言雷神所书,数百年来无人能解释此事,俞樾认为系伐木人所刻,且有岳阳楼佐证,非神仙所为,从而破解了千古之谜。到了光绪中叶,俞樾又为新市题了《雄震仙潭》,书为隶书,雄健豪迈,镇人刻石榜于三贤宫墙上,今存新市镇政府。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镇人将仙潭文社更名为“仙潭书院”,以振文风,其时俞樾已辞一切教席,且年逾八旬,但他关怀桑梓,撰写《仙潭书院碑记》近八百字,并篆额,此碑尺幅160厘米×60厘米,质地大理石,原藏仙潭书院,1987年由德清县博物馆所收藏,碑文文笔朴实骨肉精深。俞樾还隶书《敬业乐群》匾额一方,悬于门厅上方,被定为校训,而当每月之朔望,俞樾曾亲临书院授课二次,传为佳话。

俞樾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诗博得阅卷官曾国藩的击节赞赏。其后,他便以“春在堂”为其诗文集总名。俞樾曾任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等职。他学识渊博,撰述众多,其中《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等,成为乾嘉学派后期的代表著作。俞樾和朝廷要臣李鸿章为同科进士,又同受曾国藩赏识,当俞樾贬官回苏而身处逆境时,李鸿章当时任江苏巡抚,特聘俞樾担任苏州紫阳书院讲席,在俞樾的学术生涯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俞樾曾经追求科举成名的人生理想,但他在刚踏进官场之时就遭打击,以致大半生出世治学,甘居清贫。然而,因祸得福,勤奋治学使他满腹经纶,使他的人生达到更高境界而成为一代朴学大师。简朴的生活,艰难的人生,使晚年俞樾的平静蕴含着深沉的凝重,可凝重的宁静更能闪烁出人格的魅力。一如他的曲园小而简朴,形如曲尺,却喻示着“曲则全”的哲理。小园同样能以一草一木展示生命的蓬勃,孤亭、小池一样可引清风飘荡,容月光流洒。生平事迹所载:门人章炳麟著有《俞先生传》,周云青、徐激、尤莹、陈乃乾等各编有《俞曲园先生年谱》。《清史稿》、《清代七百名人传》、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等书中有专传。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