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出处

全诗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节节的车斗像联翩衔尾的乌鸦,坚硬的车架像骨节突出的龙蛇。

车水入田如云滚波浪,早稻抽芽出土嫩如针尖。

洞庭山五月天旱沙尘飞扬,穴中的鳄鱼鸣叫如同击鼓。

上天没有看到天旱带给农民的困苦,应当早早唤取女神推雷车降雨。

注释

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赋:赋诗。以直陈其事的方法创作诗歌叫“赋”。水车:即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三国时马钧创制。宋代农民种水稻多用水车引水灌溉。“翻翻”句:写水车转动时每一节戽水器前后衔接之状。翻翻联联,乌鸦衔尾而飞的样子。

“荦荦”(luò)句:形容水车停止转动时的样子。荦荦确确,形容骨节坚硬突出。蜕骨蛇,水车又叫龙骨车,因此说水车停下来时就像蜕了皮剩下骨架的蛇。

“分畴”二句:写清水流进田畦,早稻抽芽出土的情景。畴(chóu),田垄。走云阵,形容水入田中的流动势态。绿针,破水而出的稻芽。

洞庭:指苏州太湖的洞庭山。欲飞沙:形容久旱不雨,尘土飞扬。

鼍(tuó):一种脊椎类大型爬行动物,俗称猪婆龙,穴居江岸边,传说大旱则鸣,声如击鼓。打衙(yá):击鼓。古代衙门击鼓报时,称为打衙。

天公:犹称天老爷。老农:一作“老翁”。

阿香:古代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据《搜神后记》卷五《临贺太守》载,晋永和时,周某夜宿一女子家,“向一更中,闻外有小儿唤阿香声,女应诺。寻云:‘官唤汝推雷车。’女乃辞行,云:‘今有事当去。’夜遂大雷雨。”此谓盼望天公降雨。

赏析

这是宋诗中继梅尧臣的《水车》后又一咏水车的诗作,却是一首悯农诗。诗人因咏水车而写到旱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表现了他对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心。

开头两句先写水车行走和静止时的形状,据说蛇为小龙,这是一部龙骨车。三四句接着写水车的功用,田畴里绿色的秧苗像翠浪翻走在云影荡漾的水中,农人在水中插着如绿针的秧苗。诗中描写农民踏水车引水灌田插秧,由飞转写到静止,连用乌鸦衔尾、长蛇蜕骨、浪走云飞、绿针刺水等新奇活泼的形象比喻形容,又精心锤炼生动准确的叠字描状。

五六句写太湖的洞庭山一带干旱不雨,沙尘飞扬,因天旱水干鼍鸣窟中发出衙门击鼓般的声音,形象地揭示出干旱的严重。最后两句写诗人希望老天爷能体恤老农,让雷神阿香推动雷车洒下甘霖。后半篇驰骋想象和幻想,既表现了当时旱情的严重、农民的忧伤,又传达出盼望天降甘霖解脱农民困苦的心愿。诗人既称赞大旱之年水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老农少受干旱之苦,却又惋惜它的作用不大,不能消除干旱带来的威胁。他深深同情在旱荒中呼天而泣的老农,这无力抵抗自然灾害的老农,正象征着中国古代勤劳而苦难的农民。在水利事业不发达的古代,遇到旱涝年景,农民只能靠水车排灌,向天而泣是没有用的。诗人发出“天公不见老农泣”的感慨,其意不仅仅指“天公”,而是包括一切不恤民苦的大大小小的统治者。此诗直指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流弊,反映了一个正直官僚的社会责任感。

在这首诗中,诗人充分运用比喻,而且形象生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的用笔灵活,思绪升天入地,状物抒怀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一个很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题材,在苏轼的笔下,却写成了情趣横溢、诗意盎然的佳作。

参考资料:

1、陶文鹏编著;陈祖美主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集[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5:36-37.

2、宁业高,桑传贤选编. 中国历代农业诗歌选[M]. 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8:263.

3、周晓音著. 苏轼两浙西路仕游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7:236.

4、周晓音著. 苏轼两浙西路仕游研究[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7:236.

5、罗丽编著.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66.

6、王德明,李苏澜,王舒悦编. 古代咏物诗精选点评[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194.

简析

《无锡道中赋水车》是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前四句写水车由飞转到静止,连用新奇活泼的比喻和准确精当的叠字;后四句更驰骋想象与幻想,奇逸高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描绘了水车的状态和车水灌田时的情景,由此写到旱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既称赞水车的提

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适逢岁旱民饥,他便赶赴常州、润州、苏州、秀州赈济灾民。五月返杭途中经过无锡,他看到龙骨车这种新型的农具,产生了兴趣,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陶文鹏编著;陈祖美主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集[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5:36-37.

2、陶文鹏编著;陈祖美主编.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集[M]. 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5:36-37.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 苏轼的诗词 ► 苏轼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