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近义词 反义词 在线反馈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出处

全诗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江口泊船落帆后, 月光朦胧昏黄,江边的小店灯已熄灭,正要关门。

岸边的沙地上一颗倾斜半枯的枫树,应该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

注释

侧出:斜侧着从岸堤上长出。

简析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三句仍然写景,但带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与上两句共同构成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末句笔锋一转,正面写出感想,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全诗意境朦胧,罩着淡淡的哀愁,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赏析

此诗开头写泊船落帆之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舱里一灯荧荧,窗外夜色茫茫。这里的江面特别宽阔,波光浩渺,月轮孤悬。在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一切都披上了一层轻纱,罩着淡淡的哀愁。江上景物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在诗人的意念之中,此时此刻,最突出的感受应该是一个“静”字,虽然诗里没有明白写出。尽管岸边芦花瑟瑟,江上浪涛澎湃,但这一切都不在诗人的注意之中。因此,给读者的感受仍然是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

关门的咿哑声打破了江边的寂静,诗人的目光又转向岸上。王安石多次来往此地,当然知道附近有家小店,只是在朦胧月色中,周围景物显得有些异样和陌生,才迟迟没有辨认出来。而“无灯”又说明了小店主人的孤贫。这一句的描写,已由静态转为动态。

首句境界空旷、岑寂,次句描写细致入微。两句都是写景,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联想还没有明白表达出来,因为这时候连他自己也还不太清楚。接下来第三句仍然写景,只是在景物的内涵意义上已大为延伸,带上了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一次诗人的目光投向了一棵枫树,一棵倾斜的、半枯的枫树。过去他看到的是此树绿叶婆娑、生机蓬勃的形象,而此时因为江水冲刷,岸沙崩坍,已是蟠根半露,枝干倾侧,快要死去了。这如同庾信《枯树赋》里所说的那样:“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诗人发出岁月易逝,年华老去的慨叹。

客舟、孤帆、江水、月色、小店无灯、枯树倾侧,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凄迷寂寞的境界。第四句笔锋忽然一转,正面写出诗人的感想:“既为曾经之地、旧识之物,那么,为什么不能找到我去年停泊时的系船之痕?”“应有”二字,十分武断,看似无理,实则表达了诗人在孤寂愁苦中力求开拓的一种心情。同时,又告诉了读者:大江日夜奔流,过去的一切早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皇甫松的《浣溪沙》说得好:“宿鹭眠鸥非旧浦,去年沙嘴是江心。”王安石所说的“应有”,其实正是“必无”。因为从反面落笔,诗中的感慨才更深一层,回味才更为隽永。

参考资料:

1、黄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创作背景

夹口应在沿江口左右一带。诗人南来北往,途经此处,在纵览风光的同时,心头不由泛起千丝愁绪,形于笔端。这三首诗的创作时间当在《江宁夹口二首》之后。根据诗中所写,王安石此次途经夹口,时间是在秋季,船自中午行到晚上,在江口停泊。此诗为组诗第三首。

参考资料:

1、黄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王安石的诗词 ► 王安石的名句

猜您喜欢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