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杨颙为一言,余风今日更谁传。
区区庸蜀支吴魏,不是虚心岂得贤。
译文
诸葛亮在杨颙去世后为其痛哭,只因为杨颙曾向其谏言治国之术,这般风范今日又有谁能继承。
小小蜀地竟能与吴魏抗衡,若非虚心纳谏怎能招揽贤才。
注释
恸哭:放声痛哭,号哭。
杨颙:蜀臣,曾向诸葛亮谏言治国之术,他死后诸葛亮深感悲痛。
庸蜀:指四川。庸、蜀 皆古国名。庸在川东夔州一带,蜀在成都一带。
这首诗中,王安石借助诸葛亮“恸哭杨颙为一言”的历史典故,展现其从善如流的品质,高度肯定其“虚心纳谏”的治国才能。并且,他还在诗中分析强调蜀汉弱小却能抗衡魏吴,靠的是人才策略。从而说出“不是虚心岂得贤”来点明核心,正是诸葛亮的虚心纳谏,才使蜀汉能聚集贤才,维持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