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国学典籍 国学人物 成语大全 汉语词典 汉语字典 在线反馈

风雨中诵潘邠老诗

宋代韩淲

fēngzhōngsòngpānbīnlǎoshī--hánbiāo

mǎnchéngfēngjìnzhòngyángshàngshānkànjiāng

lǎoyǎnhūnhuāwàngyuǎnjìnzhuàngxīnxuānhuōrènxíngcáng

cóngláigōngyínxìngshìchùqiūguāngduàncháng

jīnsāorénnǎicháoshēngjuǎncāngmá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满城的风声雨声,原来是重阳佳节悄悄地临近;我独自登上了吴山,眺望大江奔流。

老眼昏花,看不清景物,我已经不再计较距离的远近;壮心开朗豁达,再不把出仕与归隐放在心上。

自古以来,郊野的景色令诗人们忘情地吟咏;可眼前满目的秋日风光,却使人黯然神伤。

古今诗人都是如此,与我相仿,我眼看着晚潮澎湃,一片苍茫。

注释

潘邠老:潘大临。字邠老。

吴山:在浙江杭州城内。

轩豁:开朗。

行藏:出处,行止。语出《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后多指出仕及归隐。

野色: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吟兴:指诗兴。

是处:到处。

秋光:秋日的风光景色。

断肠:形容极度思念或悲痛。

骚人:诗人,文人。

如许:像这样。

苍茫:广阔无边的样子。

参考资料:

1、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赏析

诗首联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以下两联,夹入议论,继续申述登高引起的感慨。第三联故作平淡之语,以与上联形成跌宕;尾联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诗虽然是借用潘大临诗起句,但全首浑如生成,写景抒情,郁勃纡盘,神完气足。在句法上,又充分吸收江西诗派特点,出入变化,不拘一格。

江西派诗人潘大临,以“满城风雨近重阳”一句名闻遐迩。后世诗人诵邠老此句,辄为一章,不独韩淲一人。每至“秋雨秋风愁煞人”之际,甚至已去重阳数日,仍有用此句领起赋诗者,何况韩淲登临吴山之时,重阳在即,又恰遇风雨,诗意与眼前景相合,情自随景而生,一时心潮起伏,难以自已,于是借用邠老原句,唱出这气势充沛、神完气足的一曲,以抒发心中的万千感慨。

写律诗,出句难,对句更难。引别人的诗作出句,尤其又是引别人的名句,这就使对句难上加难。如果不相称,全诗就会黯然失色,显得气馁力衰。这里作者不愧为江西诗派在南宋的后劲,他不仅从字词的对称、押韵的协调等形式上用力,而且更注重意境的提炼,情感的升华,在邠老原句“满城风雨”的背景上,突出了抒情主人公形象。出句即是借用,也是即景;对句使人物出场,两句共同说明时间、地点、环境、人物,毫无摘引之痕迹,一位在风雨飘摇中独立吴山之巅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出句、对句一气呵成。

颔联由写景转为直抒胸臆。此诗作于宁宗庆元四年秋,时作者约四十岁。所谓“老眼昏花忘远近”,是叹息自己虽在中年,已有老态龙钟之感。古人四十叹老,本是常事,何况当此倍思亲朋的佳节,诗人却独在异乡,独上吴山,风雨如晦,目力不济,垂暮之悲难免涌上心头。但是老境可叹,远近可忘,壮心不可磨,理想不可抛。“壮心轩豁任行藏”,是说自己无论出仕还是休官,皆襟怀坦荡,壮志不息。这一句神采飞扬,意气轩昂,将上句略带伤感的气氛扫荡无遗,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博大胸怀,表现出积极有为的进取精神。

“从来野色供吟兴,是处秋光合断肠”两句亦景亦情。“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在大自然面前,诗人们从来都是毫不隐晦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寄主观情感于“野色”的。眼下可供作者“吟兴”的“野色”很多,可他却略去了对“是处秋光”的具体描绘,这就给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这里的秋光为什么会令作者有肝肠寸断之感?是山脚下浩浩荡荡的江水使诗人联想到了自己一去不返的青春年华?还是那风雨中飘飘洒洒的黄叶令诗人联想到了自己飘零孤苦的身世?这里的心境似与“轩豁”的“壮心”在气氛上不吻合,实际上“壮心轩豁”是不可或忘的素志,而“断肠”之苦则是无可排遣的今愁。今愁正由素志的不能实现而引起,越是写志向远大,不能付诸实现时的愁苦就越大,如果不是因为心情愁苦,诗人是不必冒风雨“独上吴山”的。

尾联“今古骚人乃如许, 暮潮声卷入苍茫”以景结情,语尽而思无穷。此刻的诗人,面对“断肠”的秋光,联想到“今古骚人”的共同命运,情感似江水翻腾,如波涛激越。作者在抒情将尽未尽之时,突然用景物收住,留下一个兼有化外音的生动画面:暮色苍茫之中,江潮汹涌,奔腾向前。画面、声音给人以无穷的回味。诗人与“今古骚人”的共同感受究竟是什么?读者可以借助这个与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相惬洽的画面自己去体会,去思索,这正是“文已尽而意无穷”之妙。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201-1202页

创作背景

宋惠洪《冷斋夜话》载,潘大临说:“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有年重阳节前,窗外风雨交加,他忽然触动诗思,提笔挥写,刚写了第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有催租人上门,于是意兴索然,没有再作下去。“满城风雨近重阳”句,因其烘托场景自然入妙,尽管没有成篇,却成为千古名句。后来有不少人将这句诗续成全篇,其中以潘大临的老朋友谢逸的三首绝句较为成功。其中一首云:“满城风雨近重阳,无奈黄花恼意香。雪浪翻天迷赤壁,令人西望忆潘郎。”谢逸写这首诗时,重阳刚过,风雨萧瑟,他想念老朋友潘大临,所以借潘诗起句。诗写得全篇浑然,句句精绝,语短情长,令人叹绝。无独有偶,过了大约一百年,即庆元四年(1198年),韩淲在重阳前登吴山,正逢风雨,便也借潘诗发端,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参考资料:

1、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1201-1202页

韩淲

韩淲(biāo)(1159—1224)南宋诗人。字仲止,一作子仲,号涧泉,韩元吉之子。祖籍开封,南渡后隶籍信州上饶(今属江西)。从仕后不久即归,有诗名,著有《涧泉集》。淲清廉狷介,与同时知名诗人多有交游,并与赵蕃(章泉)并称“二泉”。著作历代书目未见著录。史弥远当国,罗致之,不为少屈。人品学问,俱有根柢,雅志绝俗,清苦自持,年甫五十即休官不仕。嘉定十七年,以时事惊心,作甲申秋三诗,得疾而卒,年六十六。 ► 韩淲的诗词 ► 韩淲的名句

猜您喜欢
好事近·何路向家园

何路向家园,历历残山剩水。都把一春冷淡,到麦秋天气。

料应重发隔年花,莫问花前事。纵使东风依旧,怕红颜不似。

浣溪沙·已惯天涯莫浪愁

已惯天涯莫浪愁,寒云衰草渐成秋。漫因睡起又登楼。

伴我萧萧惟代马,笑人寂寂有牵牛,劳人只合一生休。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金翠闇无精。

思君如日月,回还昼夜生。

卖花声·题岳阳楼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旅舍遇雨

月华星彩坐来收,岳色江声暗结愁。

半夜灯前十年事,一时和雨到心头。

正月晦日西归舟中作

宦情一片莫云浮,归兴双溪春水流。

惜别长官携酒盏,送行诗友候津头。

人方挟弹窥黄雀,我不知机愧白鸥。

数夕打篷风更雨,并无明月载空舟。

咏柳
宋代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山坡陀行
宋代苏轼

山坡陀兮下属江,势崖绝兮游波所荡如颓墙。

松茀律兮百尺旁,拔此惊葛之。

上不见日兮下可依,吾曳杖兮吾僮亦吾之书随。

藐余望兮水中汦,颀然而长者黄冠而羽衣。

澣颐坦腹盘石箕坐兮,山亦有趾安不危,四无人兮可忘饥。

仙人偓佺自言其居瑶之圃,一日一夜飞相往来不可数。

使其开口言兮,岂惟河汉无极惊余心。

默不言兮,蹇昭氏之不鼓琴。

憺将山河与日月长在,若有人兮,梦中仇池我归路。

此非小有兮,噫乎何以乐此而不去。

昔余游于葛天兮,身非陶氏犹与偕。

乘渺茫良未果兮,仆夫悲余马怀。

聊逍遥兮容与,晞余发兮兰之渚。

余论世兮千载一人犹并时,余行诘曲兮欲知余者稀。

峨峨洋洋余方乐兮,譬余系舟於水,鱼潜鸟举亦不知。

何必每念辄得,应余若响,坐有如此兮人子期。

喜雨亭记
宋代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浣溪沙·杨柳阴中驻彩旌
宋代晏殊

杨柳阴中驻彩旌。芰荷香里劝金觥。小词流入管弦声。

只有醉吟宽别恨,不须朝暮促归程。雨条烟叶系人情。

©国学猫 皖ICP备18026045号-3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