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欲骋望,积步上高台。
井莲当夏吐,窗桂逐秋开。
花飞低不入,鸟散远时来。
还看云栋影,含月共徘徊。
译文
游客们想要尽情观赏美景,就一步步登上高高的亭台。
夏天的时候,池塘里的荷花正盛开着,而到秋天,窗边的桂花也会逐渐绽放。
花瓣随风轻轻飘落,却不会低落到游人身边,鸟儿们四散飞去,但偶尔还会从远处飞回来。
站在台上,再转头看那云影映衬下的楼阁,它似乎与天空中的明月一同静静地徘徊,美不胜收。
注释
骋望:驰骋游览。放眼远望。《楚辞·九歌·湘夫人》:“登白苹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
积步:累积步子。宋叶适《彭子复墓志铭》:“孰为任重?累铢而称;孰为道远?积步而行。”
井莲:井边的莲花。
当夏:正当夏日。
吐:吐蕊。
窗桂:窗前的桂花。
逐秋:追逐秋天。
时来:时常来到。
云栋:高入云表的梁栋。
诗的开篇紧扣题面,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游人”之所以要“临高台”的原因——正在园林中游览的他,为了纵目远眺,领略到更多的景致,一步一步地登上了那高高的楼台。这里,诗人不作铺垫,不加渲染,而是直书其事,以便腾出更多的篇幅,集中写登高所见。
接下来就开始写登高所见了。庭院中水池里种着一片莲,窗外则是数株桂,毫无疑问,这些皆是“游人”举目即见的。可是,那高洁雅丽的莲花只有盛夏时节才吐蕊,那清香疏淡的桂花却要随着秋天的来临才能开花。“游人”显然是来得太早了,他唯有见到莲叶与桂枝,而不能见到莲花桂葩,这未免有些太遗憾了。但诗人却巧妙地将这遗憾化为神奇,写出了新意。如果诗人在这里只就“游人”之所见记其所见,显然是一种寻常写法,是难以写出新意的。然而诗人既写“游人”之眼中所见,又写“游人”之所未见;既写了“游人”之眼中所见,又写“游人”心中所见,便使小诗产生了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纵然夏未至秋未到,莲花桂葩的神采风韵眼下“游人”确实无从领略,可是此时他心中却想象到了。这想象到了的景致,比眼前所见到的更为绚丽,更为美好,这样写便冲破了时间概念的限制,增加了作品的容量,“游人”那预言式的想象,对展示园林之美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游人”从夏莲秋桂的遐想中回到现实中时,他的目光已向稍远的地方投去。园外,那杨花柳絮在低空轻飘飘地飞扬。从最后二句所写的时间往前推算,此时当时暮霭沉沉时分,由于轻烟淡雾的笼罩,那杨花柳絮很少有越过院墙飞入园中的。而清晨早已散去的鸟儿,此刻已然到归巢时候,它们正陆陆续续地动远方回来。那院墙是可以挡得住飞花,但却挡不住飞鸟的。诗的三、四句虽曾从侧面透露出了“游人”游园的时间,但不细心的读者或许未曾留意,这五、六二句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了:是在暮春时节,傍晚时分。
看来登高望远的“游人”是有戏流连忘返了。夜幕已然降临,他仍在楼上转来转去,此时他的注意力已投向了那神秘的太空。空中密云成阵,月影时隐时现。云在动,月也在动,天上的云和月,互相映衬,不错烘托,仿佛是在结伴徘徊。就在这种略带神秘色彩的气氛之间,诗人结束了全诗。
这首诗写登高所见,采用了地域上由远及近、空间上由上而下、时间上由先及后的写法,因而写得很有层次和条理。如果说这种依次铺排的写法尚属常见的话,那么,诗人所采取的在摹写登高所见的同时,又融入将未见景象的写法,则是一种艺术上的创新。
散幽经以验物,伟胎化之仙禽。钟浮旷之藻质,抱清迥之明心。指蓬壶而翻翰,望昆阆而扬音。澘日域以回骛,穷天步而高寻。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精含丹而星曜,顶凝紫而烟华。引员吭之纤婉,顿修趾之洪姱。叠霜毛而弄影,振玉羽而临霞。朝戏于芝田,夕饮乎瑶池。厌江海而游泽,掩云罗而见羁。去帝乡之岑寂,归人寰之喧卑。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
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骫沙振野,箕风动天。严严苦雾,皎皎悲泉。冰塞长河,雪满群山。既而氛昏夜歇,景物澄廓。星翻汉回,晓月将落。感寒鸡之早晨,怜霜雁之违漠。临惊风之萧条,对流光之照灼。唳清响于丹墀,舞飞容于金阁。始连轩以凤跄,终宛转而龙跃。踯躅徘徊,振迅腾摧。惊身蓬集,矫翅雪飞。离纲别赴,合绪相依。将兴中止,若往而归。飒沓矜顾,迁延迟暮。逸翮后尘,翱翥先路。指会规翔,临岐矩步。态有遗妍,貌无停趣。奔机逗节,角睐分形。长扬缓骛,并翼连声。轻迹凌乱,浮影交横。众变繁姿,参差洊密。烟交雾凝,若无毛质。风去雨还,不可谈悉。既散魂而荡目,迷不知其所之。忽星离而云罢,整神容而自持。仰天居之崇绝,更惆怅以惊思。
当是时也,燕姬色沮,巴童心耻。巾拂两停,丸剑双止。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入卫国而乘轩,出吴都而倾市。守驯养于千龄,结长悲于万里。